此节,作为君主体制下的“人”(官吏)与“政”(政)而言,孟子依然把君主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暂且不说君主体制时期的君主(品性)良莠不齐,还是否能够保证统治下的(天下)人民能够跟随他们的君主,变得仁德、变得义气、变得正直。
另:君主虽贵为“天子”但在人世间也依旧只是凡人而已。
赏析:此节,孟子依旧把“国定”的重任全权托付给了“一正君”,且抛弃了对于官吏与政治的把控。虽说若是君主对官吏的任免与对政治的手段能够恰如其分,从而使得天下达到(仁、义、正)。但,作为凡人所统治的国度而言,凡人所犯的错误,有时会导致整个皇朝的倾覆。所以,此节看似在正君,其实也是在正人。
理解:
①、“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人与政在译文中分别代表官吏与政治,而在如今前者所面向的应是普天大众了,对于每个人来说即是日常生活中所会接触到的熟人或是陌生人;而后者,所谓的政治,体现出的更多是一种种不同的社交团体(社会环境):即,他人的是非对错,不再需要自己去判断与指出;社会环境的优劣,也无需去非议或是评论。
②、仁、莫不仁;义、莫不义;正,莫不正,在如今纷繁的人际关系中其主要承载者也从君主演变成了参与社交活动的每个人,即,若能使得自己仁、义、正,则周围那些不仁、不义、不正的人情世故自然而然地会被自己过滤、忽略,从而,留下的就只有莫不仁、莫不义、莫不正(如果还有东西留下)
③、古时,君主代表民众的共同意识形态,而在如今,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每个参与社会活动人能够“正己”,那么,自己所赖以生存的集体(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就安定了。
综:即,在社交过程(社会环境创立)中,每个人若能把控好自身的“仁、义、正”等,且不去计较他人的“不仁、不义、不正”等(不入法眼),那么,不管在何时、何处都有志同道合的“仁者、义者、正者”相伴,一起创造出属于大家的社会生存环境。
引申1: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圣贤之语、圣贤之礼,从而以仁、以义、以正、以德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那些违背圣贤准则的人们,他们也“需要”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他们在我们眼里是不仁、不义、不正的存在。但是,在如此环境中,讲求仁义礼智信的人也是无可奈何的存在。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有隔断而不是逃避,因为,逃避了,你也许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机会与条件,而隔断与这些人的关系与社交,也并不容易。但,至少可以相信,古之圣贤所流传下来的东西,是无比正确,无比有益的东西。
引申2:要对同道中人有信心,或是提升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心性)后推己及人,让更多的人效仿与实践自己的修养与情怀,让能够欣赏自己的人,自然而然的选择与己为伍,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能够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社会环境,让无可奈何变成心想事成,随之慢慢地耕耘自己的这片净土,使得自身在良好的环境下,能够拥有更完善的人格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