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背诵古诗词的痛苦,一个是不好懂,一个是记不住。
那些老少咸宜,脍炙人口的诗句,一定都是很好理解的。
比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再比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但如果我问你,《静夜思》《春晓》是哪位诗人写的,你就不一定记得住了,就更别说那些理解起来有难度的诗词了,比如这句: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你可能不但不会,甚至连“堪鲙”两个字都认不全。
这是因为我们在背诵古诗的时候,是把这首诗从它的时代背景中抽离出来读的,尽管明白它的字面意思,但我们不明白它的前因后果、事中曲折,所以诗词在我们的心中,总是干巴巴的,没有鲜活起来。
如果我们了解历史,我们就知道晋朝有一个很任性的家伙,叫张季鹰,有一天他做官好好的,忽然吹来一股西风,他猛然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河里的鲈鱼正肥,于是一任性,辞官回家吃鱼去了。
知道了这个小故事,你就很容易记住“堪鲙”这两个字,整首诗词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
这就是歌德说的:“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清”。
故事,能让诗词穿过你的身体,变成有生命力的东西。不信?我们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吧:
这是一座美丽绝伦的花园,有小桥流水,奇花异草,亭台楼阁。鸟儿在树丛里飞翔歌唱,溪水在花草间潺潺流淌。空气里有各种各样的花香,小草的香味,远远还传来隐隐约约的音乐声。这里有一座美丽的亭子,亭子上有一个匾额,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沉香亭。
远远出现了一个黄罗伞盖,伞盖下面和周围是一大群穿着花花绿绿古装的人。伞盖下面有一个穿着黄袍留着胡须的中年男人,他旁边有一个身材丰满相貌艳丽的女子。这个中年男人就是唐玄宗,他旁边的美人就是杨玉环。
那个跟在唐玄宗旁边的,就是皇帝最宠幸的宦官高力士,后面那个穿着紫袍的瘦瘦的老家伙,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他可是个坏透了的家伙。别看他当面对你笑容可掬,但是背后经常使坏,当时的人们就说他是个口蜜腹剑的家伙!
说话间,这群人走进了沉香亭,唐玄宗和杨贵妃坐下,只听唐玄宗说:“今日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朕与爱妃欣赏这美丽景色,怎么能没有音乐呢?李龟年!”
“臣在!”一个乐师打扮的人出列跪在玄宗面前。
“给朕和贵妃演奏几曲!”
“遵旨!”
李龟年回到队列,就和几个乐师一起开始演奏,谁知刚开始,就被皇帝打断了:“今天是新鲜的景色,不要这些旧东西,朕要听新词新曲。来人,传李白!”
旁边的高力士马上吩咐:“传李白觐见!”
下面的小宦官一个挨着一个传唤:“传李白觐见!”“传李白觐见!”……
可是过了半天也不见有人来,高力士脸上有些尴尬了。这时一个小宦官急匆匆跑过来在高力士耳边悄悄说了几句。
“你们鬼鬼祟祟说什么,说出来让朕听听?”
高力士面有难色:“启奏陛下,刚才有人来报,翰林供奉李白现在在长安酒肆上喝酒,已经大醉了。”
“那有什么,传进来!”
“遵旨!”
过了不知道多久,终于看见几个宦官架着一个人走过来,那个人显然已经酩酊大醉,人事不省。当来到皇帝面前的时候,宦官手一松,这个人就瘫倒在地,嘴里还嘀嘀咕咕:“我……是……酒仙……我没……醉,还……能喝!”
高力士对小宦官使了个眼色,小宦官端来一盆水,哗的一声泼在醉汉的脸上。他一下子就清醒了,揉了揉眼睛,发现皇上和贵妃居然就在面前:“参见陛下,参见娘娘!”
“罢了!平身吧!”
李白站起来,踉跄了一下差点又摔倒。可是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李白的眼神却是炯炯有神灿灿生光,一点都不像酩酊大醉的样子。
“朕今天叫你来,是要你给朕和爱妃新写几首曲子,以助我们今日赏春之兴。”
“遵旨!”
高力士命令手下:“笔墨伺候!”
一群小宦官马上摆上几案和笔墨纸砚,其中一个马上准备帮李白磨墨。
“不要你磨!”李白把小宦官推开,“我要宰相大人帮我磨墨!”
李林甫一听,脸色一下子由青变紫。他偷眼看看皇帝,却发觉皇帝没有任何异议,马上脸上又恢复了常见的笑容:“李白先生为陛下作新词,臣应该效劳!”说着便上前为李白磨墨。接着李白突然又抬起一条腿:“哎呀,面见圣上,臣靴子都没脱,失礼失礼!高力士,麻烦您帮我脱下靴子?”
刹那间,高力士的胖脸变得通红,像要迸出血来,但是皇帝却说:“力士,你去吧!”
高力士咬牙切齿但是又无可奈何,上去替李白脱了靴子。墨已磨好,李白提笔就写,笔走龙蛇,没一会就听他说:“启奏陛下,新词臣写好了。”
“呵呵,真是大才子,果然是才思敏捷啊!呈给朕看看。”
唐玄宗拿过来一看:“嗯,写得真好!爱妃,不如现在就让李龟年奏乐,爱妃演唱给朕听?”
杨贵妃把手里的衔蝉递给宫女,对皇帝深施一礼:“臣妾遵旨。”
音乐响起,杨贵妃边舞边唱,唱的就是李白刚刚写好的《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好诗,好曲!爱妃唱得更好!”
唐玄宗听得兴致勃勃,他走下御座,从乐师那里拿过一面鼓敲了起来,杨贵妃伴着鼓声和乐声唱歌跳舞,宦官宫女们都情不自禁地加入进来,一时间人人都沉醉在歌舞中。而写完了词的李白似乎又靠在榻上睡着了……
以上就是李白创作《清平调》这首诗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故事典故。你读完之后,再来看《清平调》,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哪里还是一篇枯燥的诗词,而是一个活色生香的故事,甚至你眼前仿似在播放一幅全景的4D电影:纷飞的牡丹花瓣下,杨贵妃翩翩起舞,一旁的玄宗亲自拿着玉笛动情的伴奏,整个世界都为此二人喝彩、沉醉……
古诗不用背,读完故事自然会。
因为“故事”能给你一个“宝葫芦”,当你把“一个知识”放进去,拿出来的却是“一串知识”,用现在的一个术语讲,叫“知识网络”。
现在我们就来试试这件神奇的“宝葫芦”吧!
我们先看《清平调》这个诗名。
我们从故事的起因知道,唐玄宗在沉香亭嚷着要听曲儿,但他不想听陈词滥调,而要听新歌,于是召来了李白。
从这里我们就了解到,《清平调》是一个歌的曲调名,它是为了给李龟年演奏用的应景歌曲。
我们接着欣赏诗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朵想与杨贵妃的衣裳媲美,花儿想与杨贵妃的容貌争艳。
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牡丹更为艳浓。
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在这首诗词里,我们除了知道杨贵妃长得美外,还可以挖到两个典故,一个是“群玉山”,一个是“瑶台”。
赶紧去问一下度娘,原来群玉山和瑶台都是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那里是神仙的世界。从这里我们就能理解,杨贵妃该有多美啊!被誉为神仙姐姐的人啊!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贵妃)您真像一枝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
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
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巫山云雨,这个词我们熟儿,它也是一个典故。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约会的神话故事。出自战国大诗人宋玉的《高唐赋》。
传说楚襄王游云梦泽,十分疲倦就小睡了一会,梦见了一个仙女对他讲:“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于是就有了巫山云雨这个成语。
李白再次把杨贵妃与仙女做对比,继续歌颂她美若天仙容貌的颜值。
文中的“飞燕”是赵飞燕,这还是一个典故。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环肥燕瘦”,这里的“环肥”是杨玉环,而“燕瘦”就是赵飞燕。可见赵飞燕也是一个绝世美女。然而赵飞燕也要尽心装扮之后,才能稍稍比得上我们贵妃的容颜。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牡丹与贵妃都如此美丽动人,使君王笑着看,
此时心中有再大的恨意,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也会被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在《清平调》的译文里,我们看到出现了三次“牡丹”,但是这首诗词本身并没有“牡丹”,这是为什么呢?
既然我们从故事中,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朝,稍一追溯,我们就能知道牡丹是唐朝的国花。
所以,李白用国花来比喻杨玉环的倾国倾城,真可谓珠联璧合,恰如其分。
同学们,看完了这个故事,品完了这首诗,你现在还觉得古诗难背吗?
哈哈,是不是有种“古诗不用背,读完故事自然会。”的酣畅淋漓之感!
你不但从故事中了解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诗人的性情才思,还仿似亲临了这首诗的写作现场,体验到美轮美奂的诗句,以及那喷薄而出的欢畅。
想想以前看到诗词就头痛的那份沮丧,现在是不是恨不得把一首诗当成一张“藏宝图”?你不但把握了诗词的意境,还能从中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小成语、小典故,小知识,收获了一大串之前意想不到的知识。
我们现在来再背一遍《清平调》吧!
……
恍若隔世,了然于胸。
没错!诗词不是用来背的,它是滋养你精神的饕餮。
古诗不用背,读完故事自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