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心”与“仁行”

        我们一已经学习了什么是“仁”并且来了解了用仁心感悟天道。而我们在知道如何“知仁”之后,就要知道如何“行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一则中,孔子强调,如果我们努力追求仁,仁就来到了。也就是在强调,我们的仁,是在我们的仁心中的。只要愿意组追求,就会来到。而第二则中,孔子同样强调,我们应该和有仁的事物在一起,这种事物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书本。但是这要我们去做了,就会得到仁。那么,这样的仁心表现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呢?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在这一则中,孔子主张,刚毅木讷就是仁心的表现。刚就是刚强;毅就是坚毅;木就是淳朴;讷就是谨慎。一位君子有仁心,就会有这样的品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里,孔子是否说的是,巧言令色的人,一定不会是仁的呢?并不是,子贡就是最好的反例。子贡能言善辩,但是并不能说子贡没有仁心。那么,为什么孔子如此说呢?因为,巧言令色的人,多数都只是知道很多知识,或者什么知识都不知道,但是会说话。这样的说话,并不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外推,这样只能说是炫耀。因为真正的行,是要把自己学会的知识,事实出来。学会了如何为礼,用这样的知识去驳倒被人,并不算是行。行是要在生活中,做出来,如若在生活中为了礼,那么可以说你是真正知道什么是礼了。儒家看重的,是是否在知之后行出来。如果一个人巧言令色,但是背后拥有一以贯之的道,那么他就可以说是拥有仁的。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问孔子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回答,做到恭、宽、信、敏、惠。就可以做到仁。并且说明了如果做到每一个,可以“得到什么”。这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德目”,其实同刚毅木讷一样,都是仁心的外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一则中,孔子回答了颜渊的问题,什么是仁。而孔子的回答,“克己复礼”这一句中。克己,可以说是对于内在而言的,而复礼,则是对于一种外在的。克己是无形的,而复礼是有形的。礼就是一种仁心的发散。而对于礼,有些人把礼当成了一种规则,而有些人,把礼看成是一种内在想要去做的事情。这是因为,每一个人“仁心”修炼的程度,不一样。如果你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要为礼,仁心不麻木。那么遵守礼就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如果仁心还没有被完全的擦亮,那么礼就是一种外在的规矩。

        在我们擦亮我们的“仁心”后,我们就应该把这颗仁心行出来,“行仁”。而所有的“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都是仁心之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思。按孔子的说法,行仁其实一点都不难,本来这个人仁心离你很远,但是如果你有了...
    橄榄树李元伯豪阅读 416评论 0 1
  • 仁心,想必每个人都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到才能拥有仁心呢?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这一段 子曰:“仁远乎哉,...
    DJ大队长阅读 337评论 0 0
  • 梁启超在推荐国学书目时曾言: 《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
    风行天上阅读 2,029评论 2 5
  • 一说起仁,大家应该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在校园的墙上、教室的黑板上,都会看到这个字。我们每天在谈仁义礼智信,特别...
    River本大魁阅读 925评论 0 0
  • 刺猬先生 2020.2.28 版权所有。 本文是在之前五篇《孔子论语里的仁》的基础上创作的。在写那五篇开始的时候,...
    奔跑的刺猬先生阅读 2,236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