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仁,大家应该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在校园的墙上、教室的黑板上,都会看到这个字。我们每天在谈仁义礼智信,特别是对仁,但是事实上,生活中知道仁、了解仁的人的并不多。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如果不了解它的来源,也就无法领会、学习并利用。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仁的来源,其实准确来说,并不能这么讲,因为他的真正本源其实不是人,而是......
先来看一看仁这个字,单人旁加“二”,看起来就是两个人的意思。没错,字面意思上指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指积极的、正面性的,如同慈、孝、忠、敬、善、爱、诚等。在甲骨文以及小篆当中,与现在的结构也非常相同,就是“人二”。这么来看,仁的确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疑。但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只为内在所外推出来的形式表现,既是成人,又是成己。看来,仁所表达的意思并非字面意思(当然,字面意思是实际的一部分,也是存在的)。先秦时期的儒家就非常重视仁,特别是儒家创始人孔子,他们非常注重于仁的行动力以及表现,而且仁先是要修己再去外推的(是不是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么该如何得到?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王志江校长给我们上课的时候经常说儒家就是一个关乎生命的哲学问题,是的,就是关乎人是否觉醒的极端问题。
首先,一个哭闹着寻找吃饭的婴儿,他的生命是觉醒的吗?
可能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觉醒这个词过于夸张且早。但是我们可以结合道德层次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个婴儿是在本能层面出现了缺失,他在追随着本能方面的诉求去寻找食物,因为他饿了,要吃饭,也是属于本能的,因为如果他不吃饭,就没有应着本能去生存,他就可能会饿死、失去生命,此为一种极端。所以他为了活着而哭,而吃。所以在本能层面来说,他是活着的,并且是苏醒状态,因为他必须依本能而生存。不然他不可能会有此举动。但是他只是依着自己而在外界寻找报求,很难明显、直观的感受到外界的存在。说白了就只是基于本能行事。
唐朝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写过一首诗,名叫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第一句中的不觉就是诗人还在睡觉,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不知道,不知已经破晓。但是在第二句上,处处闻啼鸟,他这个时候已经苏醒了,并且感受到了外界所正在发生的事情。后两句话就是去探索外界,才发现原来昨天晚上的风雨已经把树上的花打掉这么多了。从开头到结尾,就是从不觉到觉醒的过程。我认为诗人在诗中所呈现的第一种状态,还有最低的层次,那就是不觉,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死亡,身体以及精神都没有活着。诗人第一季所表现的就是肉体上的“觉”,因为你在睡觉中,你还在呼吸,你的心还在跳,你的身体还在为你的生存而工作,但是你的大脑正在休息,对外界浑然不知,所以在精神上是不“觉”的。但是在苏醒之后,你的感官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感受到外界自然的一切。而后,就是通过情感与心理将这些又感官所感知的现象变为感觉,并非只是看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大脑是非常自然的,心里也是非常顺畅的。因为,如果从诗人的角度看,就是关乎到了花落,关乎到了风雨,自然界此时在你的心中就是活得,你同时对外界也有了情感。你的大脑,或者说心灵,就觉醒了,没错,心灵觉醒了。你为什么可以感知到外界的一切?因为你的心灵不是麻木的。这个可能比较难理解,因为听完刚才的话,可能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么吧,你去乡间睡一觉,清晨感受自然所带来的超脱感,是非常神奇的。这个时候,你的感官就会吸收这些东西,并且使心灵有了情。这点相对于刚才的婴儿,很明显的跳转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下来我们就再来看另外一点,这点是关乎孔门的言语科弟子宰我的事情:
我们现来看一看这则讲了什么。讲的就是宰我对于三年守丧的不认可,他用理性分析了这件事情,各种客观条件就是他认为妨碍三年守丧的理由。时间过得如此之久,君子如果礼乐不修,必定荒废!对于一个遵守礼乐制度的君子来说(非规则)是不成的。他用理性分析了这点事情的利弊,那他为什么会这样分析?最直观的原因就是三年时间太长,某种程度上妨碍到了宰我做事,所以他忘记了守丧原本的意义,而且考虑这件事情的成效、利弊,从而在做出新的决定,这也就是实用主义者的思想。守丧对于夫子,或者说整个如家都是一种发自内心、对逝去的亲人的悲哀,而非形式上的表现。但是现在大多都是形式了,一有个葬礼,非得把乡间小路搞得门庭若市,而且还有些人烧民币、房子,为的是能够让火焰把这些东西带到另一个世界让亲人得到快乐,其实这是行不通的,当然说,这样有一定的习俗意义,毕竟你手头有钱,并且用买了一座大房子,可是没有办法送给亲人,于是就只好采取烧的办法,但是你无法确定亲人需不需要这些东西。那好,即使这样的形式是可以的,但是如何保持你的内心不变?在行使这些形式的同时,你发自内心的悲哀,还在吗?宰我在这个时候就有些变了,因为他只是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一味的去讲究效益,从而致使他们悄无声息地走向了功利的一面,成为了利己主义者。吃着父母留下来的粮食,穿着父母留下来的衣服,还心安理得,你的心会安吗?宰宰我就说“安”。如果把此事放到现在来考虑,的确有些合理性,毕竟如果你三年不上班,可能连老婆孩子都照顾不上,还得来几波经济危机。但是夫子想要明确的就是“孝”!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夫子的考虑,在人类文明诞生早起,孝是比父母给予子女的慈还要难做到,夫子这样是想要让当时的人们明白要“回归”孝。这也是夫子为什么要去推行仁道的原因。其实,孝就是属于仁的一种外推形式,就是内在的活泼的人心所体现。但是由于形式,让这颗心变得再不值一文。甚至没有人会提起他,因为时代在变化,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那么,效益主义当然重要,但是夫子是站在德性层面去思考的!这就关系到了复制的价值观。在进行仁之外推时,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考虑、行事后的效益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夫子也并没有否认。但是不可忘掉的就是仁心!
所以,到底什么仁?结合我们刚才所讨论的所有信息,整个仁的来源就是由自然(外)到内心(内)的过程,整个过程非常自然,从睡眠中的不觉到通过感官对万物产生感知和情感,接着再通过你感官所觉走向内心,从而修炼自己的内心,通过不断的修炼使自己的层次提升,感知外界的一切,让本来僵硬的心活起来,变为了活生生的仁心,从而在最后,实现外推,同时成己与他人,让内在与外在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所以,这就是仁!
通过此,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贞元的教育理念,四种课程的发展:身体、艺术、智思、人格课程分别打开、身体、感官、大脑、心灵。其实,这就是成仁的过程!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生命如同降落伞,只有打开,才有意义。
天道•仁心•贞元:
在经上次对于仁的来源时,我们大致明白了何为“仁”。那么此次,我们将学习“如何得仁”与明白仁所真正含有的意义。话不多说,就开始吧!
在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另一位大儒—孟子。他在孔子之后,他“重新”把孔子所说的仁道细分并加以解释,以更好的去让学者、儒者们去追求,也更利于传道于后世。那么孟子是怎么讲的呢?他认为,人所杰有的侧隐之心,知,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信必礼智的开端。那么此话刻如何去理解呢?“人皆有之”就人生来就有吗?有是我们所说的“有”or“没有”的拥有之意吗?No.l这里实为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你生来就具有拥有这些品质的能性,随着你的修炼以及学习、年龄与怠志的增长而从心理变为一种品质。这样说吧,如果是花草动物,他们有习得仁礼、智的可能性吗?无也!这此可能性中所具有的心理也是你所本有的,非外界塑造的。这种可能性就像是一粒种子,如果你去真心想求得它,便可长为“参天大树”,同时,你的修炼也在着表现着你的“仁心”。如果你放弃去追求。去修炼,去舍弃,那么这种子要么不长,要么长为歪斜的恶果。但是如果有一极端情况:恶人也会有对乞丐的侧隐之心,那这怎么说呢?其实这例及有冲击力。那如果我说让恶人脱完所有衣服就把东西给他。那他肯定是不愿意的。
那么孟子所说的“四端”与孔子所说的“仁”有何关系?在文章开头我就提到过,孟子将仁细分且加以处理。首先,四端从可能性变为了人之本性,也来源于本性。但仁为一种人之高境界也,即便是子路与子贡,孔子对于“仁矣”?回答也是“不知其仁。”看来要达定很困难矣!但无论如何,仁都是值得去追求的,要始终保持一颗活泼的仁心,并加列在四端中。但如高下中分,“仁”还是占较高层次的。其实,两者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四端是更有利于去明白与明确后世学者之路。
没错,修炼中,你须保持那颗仁心,既是修炼的初衷表现,也是你的目标。那么,让我们回忆一下最初仁之源是什么?是来自外界自然的感官上的察觉。感知物实为创生万物、生生不息的天道。天道在主角着世界的运行,不论如何,都不会停止。而天道也是世代儒家所追求的。孔夫子从其中悟出了天道的特征;回时运转不灭,生生不息,创生万物。古人们对天充满了敬畏,但息会由于这种敬果(天强而你弱),就会让你对天崇拜到了极致,就会有恐惧感。虽然有着心理上的连接,但“还是“无自由”。有人反抗天,如俄狄浦斯、安提戏涅,但都遭遇厄运。古巫师用天去当作人们的约束以及护估物,结果就是过度依赖与从,且自身无力两平庸用造厄运。思想家们可就不同了!黄老道家是在对其有深刻
领会后而自然的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沉于道。但儒者就不同了!因为用的是务一种方式去对待天道。先诵感知修炼将道润于其心,让仁心活而精神心灵觉醒。再而做的就是将仁外推,成人事,更”加美好世界,用道之力去创息世界。且相继要呼应并承载天道,也就是仁心上达,以正天道。且一生都在对道有着无止近的去修炼,接近,这就是君子之表现与承担!元始于天,而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认为,相较所有前者,儒的表现才是最有价值与意义的!因为,答案在下......
我们校名有“贞元”没错,原话是“元亨利贞”,就是通始之天而享通,有利去修火东而终贞定、贞结,也去影响他人。元为始,为天,为适,贞就坚定,定之意,贞元为保挣初心,而不忘“使命”。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校微中的人头顶天脚踏地两立于大道间,也是王校给予学校以及我们该有的模样!虽不如先秦之儒有复礼理想,我们所做的,以皮仁心,就是对校名、校徽最好的代表!在贞元中,成仁心,悟天道,最终贞无!
贞元朋友们,请绽放出一朵花来,让世界口嗅到,你的芬芳!
仁心与仁行:
在我们明确了仁之源,本质与目标后,那就开始“行仁”了。其实就是修炼,那么,该如何去实现并在过程当中应有一种怎样的心志与态度?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并结合孔子的想法。
首先,要求得仁容易吗?我认并锡,因为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求并不易想求就得的。但夫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夫子所表达了,大致为求仁便得仁,且仁离我们并不远,近矣。但我想夫子所想表达并来此,因仁不是易求的。夫子说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求得仁,因为孟子说过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可能性只要去求,如不得,但都值得,因为你做了,只要努力,总会有些领悟的。那如果说:太难了,我做不到,我不做了。这就是在修炼路上的消极表现,如放弃,那可能性也没了。所以,从都有且可有仁焉!只要上路,总会会得到属于你的庆典!孟子也说,人人皆可为尧舜,都可以成为如尧舜一般的人!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子在此想表达什么?里在古代是居住的意思,也有内在里本身之意的意思。大概指居于仁或某种环境下,便是美也,如不,则不得仁。我觉未子是在表达同内在与外在修仁的处境。外在方面,可能夫子强调的是一种实在的住居处,如果你在平村陋巷或不务政的贵族旁住着,无礼与积级的气氛,你可安心修仁吗?所以夫子可能也在强调外在物理方面的选择也重要,为环境。但内在也是有的!心要居于仁内,活泼之心才可成己。如果将两者结合,就更好并更全面了!
夫子有话:刚毅木讷,近仁。翻译一下就刚毅木讷就分别为:刚强、坚毅,质朴(呆板,实则聪明)、慎言(讷,不善言谈,胆心中有数,实聪明)。在我看来,这些举止(行)就是修炼过程中的所表现的学习品质。没错,这就是内心对仁追求的“仁心”外推,完全是行动表现了所有,而非言论!是的,修炼中,如果只一直在内在徘徊,那不就是只思不学吗?必须有所表现,不可封于内心!此为仁也,求仁“得仁”矣!
夫子还有一句关乎仁但争议较大之话:巧言令色鲜矣仁。外表上说善巧言巧语,还随着别人脸色着自己。这种人,可以用“仁远其矣”来形答,并且一般认为他们有着为已答自的,只机行事两少仁,可称其为人。只为己,且无对外界做有利之事还索着的,不仁也!但是又难道此种人都为“不仁”的吗?巧言令色只是他们的表现,真正的是要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巧言是勤敏,正面的,或通过你判断其非不足为己,那么此时,他说不定是在见机行事,内在也是有仁心外推的。所以,虽有些人巧言令色,只要仁心在且起着作用就是有目的并非讨好外界。我们或许国时化而想不到精英人物会怎样,一说巧言。我们会认为就是在泥里打滚的非苏醒者。
在孔门弟子颜回刚入门时,与子孔子有一段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在其中,孔子表达了仁之与仁礼美系。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已指的就是先克制自己的欲望了,但克在古代是“能够”的意思,so,这里也有可做自己不逾矩之事之意,当然,也有修炼己的意思。那么复礼是何意?难通只是单纯的去小在恢复礼(推行周礼当时代)与学、会做礼节吗?那岂不太外在了?!礼是一种行为上的做法礼节但如果刻意去学礼,那么内在就会缺失仁心,行礼只不过是无意义的形式表现了。就比如有人来你家做客,而你却胡乱搞了一大桶礼节.......这样就会很矛盾。所以,夫子是说让内在的仁心以礼的形式去外推也!一味的践行只是虚伪,要去实现并体会礼中的直正含义,才是目的!所以仁要翻礼实践。幸好River班都有仁心。其实这也就是说到了知行合一的关系,在时间顺序上,就是合一的。
那说起外推,就是行对知的实践了。但外推之东西不止上者,夫子说“恭宽信、敏惠”为五个仁下德主要德目。这就是真正的外推了,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表现。或者说此为行之“终端”,成了自己内心之仁。恭敬为下见上时之礼,宽容为上对下之包容理解,信任为上对下之trust,敏为勤敏、勤免表现。慈为慈惠之表,有人愿顺从你,因你已是一傍梯。但对待外,是不可用命气的方式去做的。因为-非外铄其也!几段都表达了关于题目的关系,也就是内在仁心与外推仁之关系。段中同时强调了知与行之关系,可几乎都为“反例”。所以,知与行在时间上是合一的!只是在逻辑上,有着先后关系。
从“我欲仁,斯人至矣”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有语:人人皆可为尧舜。此为何意?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如尧舜那样的人。但是他们可是仁之高境之代表,为人格上的典范。可不是说达就能达的。那么为何意?看看题目第一句话,从皆有达仁的可能性,只要去努力修炼,只要去推仁,都可达为尧舜。在修炼时,得有目标去达,可能一般人连自标都没有,且认自己学习称好,不精进学习。那么孟子就发话了,你不行?你害怕?你否认自己?不!你可成为尧舜也!高境多么吸人,你便就勇猛精进了,被激励了。但如你依然无动于衷,可能性还是可能性。。。。然我认同孟子观点。
那我们再来看一段关子今尹子文之话,子张问曰:“今君子文,三仕为今尹......(此处省略一万字)
子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三次出才当今君,三次罢官也不生气,并且之还以旧政告新上任今尹如何做官。夫子对其评为“忠”。Yes,可以看出他对己之联位非常负责任,也无情绪之困挠说明他忠己之职位与国家。忠,为仁一种方式的外推,子文也做到了,那么为何“不仁”?注意,忠只为一种表现,实际的则是内心的想法与其目的也!子文的目的是什么?孔子可能对其以及情况并不了解,所以才说。“不知也”。借此,我们也要注重内心之仁说白就是“知”要准,要明,不然即使忠也是愚忠,无任何意义。即便不达高境,也可以从小事去行仁也!再有一段关子陈文子的子张问日,蕉子杀弑其君,陈文子。(如处省)齐国发生了内乱,大夫杀轼君为僭走成也。文子舍弃了他的四十辆马车(也是一个有地位的人也),到了其他国家,仅因此国也有与齐一惯的现象,所以二话说不说就走了。夫说其清,但不知其仁,为何?难道夫子不认可其做法吗?
结合一下前面的诘论,就好理解了。陈文子如此有其自己之想法,因为他高尚,不想这样境中生活与“同流合污”。但至于此行为,是否为文子真实窗的?作为官员,他有仁心的外推吗?他走了又走,无已之定住,如果所有国家都这样呢?说不过去啊?夫子对此同样是对其行而不解其心是否为仁心也。所以...
前两者是外界的政事之人,这则就与第子有关了!孟武伯问...(此处省略一万字)这可为弟子也!有足够的了解呀,为何还是不仁呢?都可参与政事也,且为正面之事,子路可湽欠财政与军,冉有可为家臣公西赤可外交。此都为与仁:与仁心外推也,为不知其仁也?弟子,与比其他人,肯定希自己的弟子能力高,对弟要求高。自仁为一种高境,对于此,肯定是三弟都无达到高境与孔子要求。但是,他们有仁心否?有!他所能做之政事都是包含仁心外推的?
所以,如内在行动为仁心以起点,才是真谛也!
所以,“仁”是一个运行着的心质,你时时刻刻在修炼,但也要注己之成与成外世。时刻记,用你修义东以及你的能力,去达到更高的境界,到达你力所能及的的自己,因值得去努力也!努力成最好自己!孟子:“你无向上欲望,你可是可成为尧舜的!”
只要笃行!
如何行仁?
行仁,当然是需要有内在的仁心在发挥作用,不管是推行仁以及判定目的,或仁之事都与其有关。但仁也为一种高境界,如按道德人格发展来说,该如何去达呢?作白我们讲了只要去修,去学习,去行仁感仁,总会为“尧舜”,那么该用什么方式与作用呢?
有一言出夫子:不仁者,可处处约,长处乐,仁者安仁,知(智)利仁。
为何不仁者就不可久处约长处乐呢?夫子有话:小人穷斯滥矣。小人在穷困时会胡作非为,为已之利而不择手段。当然不仁者也不一定非为小人,可能是一天到晚都在国穷而不安心慌之人。此人因此移已仁心,无用于汝也。那为何不可长处乐?一般人会在富贵中吃喝玩乐而玩物丧志,也不可交。只有仁者才有利于仁之推行并安仁于内心。孟子借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可屈,而刚强有力的表现了夫子之话。全话都有说:不可动仁心也!是的,Yes!所以保仁行之并对外界有判迷力。
孔子说只有仁昔才可好人与恶人。此话何意?我认为仁者有对己的要求标准,在遇他人时可以用自己之标去正确的判断他人,从而去帮助他人成其也。此为仁心之外推,人人见人爱,也为一傍样作用也!那么恶人该如何去理解呢?当评价者为有负方面之举,仁者就会去指出,并且有理的去讨厌你。是表达讨厌是正常的,因汝的确无己之要求高。但仁者可不只是去讨厌,评价,及而去帮你解决你身上的问题。再从你身上通过你的负面之点而重新反求诸己,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反思让自己进一步提升。但是母爱是无条件的去爱的,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不得不去爱,但是父性之爱就有标准了!so,就要这样对待外界!
那么对待外界该有的品质是什么呢?First就是恕了!子贡问有无一品质可终身行乎?夫子说那就是恕了!分解语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为,我不想怎么样或不想别人怎样我,我也不去对别怎么样,说白了,就是要有与别人的同理心也!将心比心但非宽恕之意,为饶人之意......如我不想让别人拿我东西,我也不去拿别人东西。我是施力者,别人是受力者。这样当然是利已利人,人非不兴而已无麻烦,但不可去己所不欲必方施于人,那就是太过极端的表现了。但要已所欲,必施于人吗?这不就是众乐乐的表现吗?我所认为好的,非要推于他人,表面上是想让别人受益,但对你好的不一定对其他人好也!宗教的弊端就在这里,在人类文明时期如不信教就要被杀...所以,恕为给予自己与他人一定的消极自由。但只有怨可以吗?你的仁心还没有完全的发挥作用了呀,当然恕也可为仁外推但一味的去追求消极行为的利已与他的自由行为对发展是无好处的。要让仁心去发挥作用,真正的外推仁,是去成人。如你老师看你不想学习,意思的让你“放假”了一天。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老师与你不会同时荒爱吗?怨是道德底线,但只有恕不可,得有“爱”。也就是积极的立己达人。
所以,为己立主人,已达达人也!自己想去立而立人,去道达而达仁也!我想去立达便帮他人一起做此也!那该如何这样做呢?如你想帮他人数学,但因考了100分就不教了吗?非也!你可立,也可帮人立,结合起来主,就是就近取壁的意思!这样的场景在你身边随处可见,并且为发自内心之仁也去外推。其实把恕与爱结合起来一起说就非常完美了,对于仁者来说。
曾子有话:士不可以不弦毅,任重而道远……(此处省略10,000字)曾子要表达什么?首先,起点为把仁当为已任,当成自己的使命去行,并且要去弘毅。弘毅为去弘盛的去坚毅,用强大的毅力去行仁。作为一个士,一个儒,仁为其任,并用力去终身行之!没有一件事可比肩仁也,需要终身去行。博仁去行,不要觉仁重,因其为已任也!只要去推行,去用毅力行,那么即使死后也不觉的愦憾。此重担只有在死后才可以放下。把仁行远,为已任。人人把仁当已任开始再用力去终身行之,最后死而后已!
在实践中,从幼年的模仿与探索开始,步步登高,入民主后而拥有怒焉,共解问题并守底线,与外界互动,终有爱去施行,去成己成人。最后一直不停的推行也!实践中继而体会,提升,听内在良知召晚,去变“自由人”。行走着,后而死而后以!
此为仁之真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