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特别是我们正在青春期的时代,因为青春期决定着我们的方向和未来的发展,那么在青春的时期,我们是否是觉醒的,如果是觉醒,那是哪一层面觉醒的呢?这总是一个问题。
那么一个刚生下来哭闹着找饭吃的婴儿,他的生命是觉醒的吗?其实从生理层面讲,他是觉醒的,他是在生理层面活着,醒着。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讲,又不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这个人仅仅是在本能层面觉醒了 仅仅是在沉睡当中的觉,可以说这个人并没有真正的觉醒。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觉醒呢?真正的觉醒还有什么层面上的觉呢?
在古时候,孟浩然曾写过一首诗,现在是家家户户都熟知的诗,叫做春晓。在这首诗里,诗人第一句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这时候诗人到底是觉还是不觉?首先这一句诗可以体现出。是现在所说的状态和在本能层面觉的婴儿是不一样的。在这一句中,诗人说闻也就是听这个字,这证明诗人的感官是觉醒的,所以这时的诗人是觉醒的,但是这仅仅是在感官这一层面的觉醒。
可是在后一句,就不一样了,最后一句诗人感叹着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里他已经不仅仅是在。感官这一层面的觉了,诗已经在内心感到觉了,这是是心理,是精神层面,也就是大脑的觉醒。
所以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本能层面有的觉醒以外,还有感官层面和心灵层面的觉醒。
而孔子也一样,有一次宰我说他觉得三年丧期太久了,如果君子三年不为礼,那么你就有可能会坏,如果三年不为乐,那么乐就有可能会崩。 就连我们经常吃的谷子,还有取火之事都是一年,那么守丧之事也可以改为一年。但是孔子觉得在我们生下来以后,父母把我们的养大,那么这个时候你如果只守丧一年,你心安吗?宰我却说安。孔子却说,如果你心安的话,你就去这样做吧。君子如果守丧,那么他就会吃美味佳肴,都觉得不好吃,闻音乐都觉得不快乐,因为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觉得不安,所以他不会去做。
在我们看过这个故事以后,有可能第一感觉会觉得宰我说的挺有道理的呀,其实他只是从逻辑的角度去理性的分析,但是只从逻辑角度理性分析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就会失去仁心。而孔子觉得,如果没有给父母守孝三年,那么你的心就肯定会不安,其实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手上三年不守丧三年的区别,而是当你不守上三年的时候,你的心安不安的区别,孔子觉得,如果没有三年,心就会自动不安,这是孔子修炼那么久仁心,所达到的境界。所以孔子是从仁心的角度去分析的。而当我们只从逻辑的角度去仔细的分析的话,就有可能为了功劳和名利失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话,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就没有仁心。但是如果有一个仁心。也要讲究实际,也要讲究逻辑,所以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而仁心是有三个境界的,一个是外部世界,一个是我们自身的感官,感官的觉,只要感官打开了,那么就会连接到内心世界,只要内心世界打开了,那么内心世界也会感受到外部的世界。所以这三种是紧密的连接到一起的,而在这三个的中心,其实就是形成了一个仁心。
所以人觉醒不觉醒,不仅仅是在青春的时期需要重视的,而是容易生下来,这一生直到老需要重视的,因为一个人生下来只是在本能层面的觉醒。而并不是在感官上,心灵上的觉醒,只有感官上心灵上的觉醒才算真正的觉醒,只有真正的觉醒,人才算活着,才算立了起来。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生如降落伞,只有打开,才有意义。 而这里的打开其实就是指的觉醒,人生如果是觉醒的,那么这一生,活着才有意义,但是人一直都是不觉的,或者在本能层面是觉醒的,那么这个人和动物却没有什么区别,而同时只有觉醒了,我们才感受到仁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