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在的时候很疼我,可是我却不大愿意回那个小乡村去看她更多的时候是让父亲接到我们家,因为去奶奶的家不得不路过一间杂草丛生的老宅。老宅如今也只剩下断壁残垣,它就坐立在奶奶家必经的拐角处。
听奶奶说起,原本老宅里面住的是吴垟村的大户。村子叫吴垟村,但是村子里面的人却不姓吴而是姓廖。
吴垟村的大户是村子里唯一不姓廖的,说是不姓廖但是男主人却也是吴垟村的人,只是入赘,随了女方的姓姓郑。奶奶那一辈的称呼其郑先生。先生二字是指他的职业——教书匠。那个年代教书匠是让人尊敬的职业,听爸爸说起他以前还被郑先生教过,只是那个时候穷2毛钱的学费家里都负担不起,后面也就识了几个字也就背上行囊出去打工了。吴垟村的人都觉得郑先生一辈子命不好,郑先生入赘郑家也是无奈之举,那个时候郑先生三岁的时候郑先生的父亲出门找伙计好几年都没有回来大家都传郑先生的父亲是死了回不来了,而郑先生的父亲刚刚离开的时候母亲才怀了妹妹没有多久,一次下地干活的时候流产了把命也给丢了。从此郑先生就东家汤西家饭的长大到了6岁。那年郑家的父女2人因为种种原因来到了吴垟村,在村子里买了一块地修起了宅子。老郑先生的做派就像受到良好教育的富家少爷,看他知识渊博的样子,村长央他为村子里的娃娃教授一些字,闲时老郑先生都愿意在村子走走,正好那天在村子闲逛的时候遇到了郑先生,看着孩子怪可怜的样,老郑先生就问郑先生愿不愿意随他一起生活。老郑先生是看其可怜想给孩子一条活路。
后面也在村长和祖里长辈的撮合下与郑家小姐订了亲事,规定第一个孩子和郑家姓,余下所生的孩子皆随郑先生姓回本姓廖。这也算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自从郑先生住进郑家后,生活也越来越好,闲时郑父就教其读书写字、打算盘。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眨眼郑家小姐很快到了十六岁可以结婚了郑先生也到了十九岁,郑先生和郑家小姐完婚了。婚后二年后郑家小姐生下了了一个男孩子,随了郑姓。婚后一年左右老郑先生也因病去世了,郑先生接了老郑先生的班成了村子里新的教书先生。谁都以为郑先生的生活就这样平淡但是幸福的过完一生。但是很快这一切就被打破了。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消失将近二十年郑先生的亲生父亲回来了,知道了原委非但不感激郑父的行为,还非要让孩子改姓回来,并且入住到了郑宅,在一次夜晚郑先生的父亲支开了郑先生。趁机侮辱了郑家小姐,第二天郑家小姐安顿好孩子,煮好郑先生的饭菜,一根裤腰带吊死在了大堂的房梁上。第二天郑先生回来,只看到守在大堂嗷嗷大哭的孩子,以及妻子冷冰冰的尸体。而自己的父亲还在自己的房间里呼呼大睡,郑先生一气之下拿起砍柴刀砍死了自己的父亲,郑先生把孩子托付给了村长之后,一直到那天晚上郑先生都没有来接回孩子。村长察觉不对劲叫了村子里的几个人年轻人撞开郑先生家的门,才发现郑先生在自己也陪着妻子吊死在房梁上了。还给村长留了信交代了事情和孩子的托付情况。
村长和宗族里的几个爷爷伯伯们把郑先生和郑家二小姐入了葬,而爷爷伯伯把郑先生的父亲一把火烧在了老宅里面。
村长依言把孩子送到了另外一个市区的孩子舅舅那里,也是从那时候我们才知道郑家小姐还有母亲和哥哥......毕竟老郑先生死的时候他们都没有为其送葬。
很多年之后我还见过郑先生的孩子回来给郑先生夫妇扫墓,只是他却不曾在吴垟村留宿,也不曾经过那个让他伤心的老宅。
而我们这些村子里的毛孩子们,也都被禁止进入那个老宅。老宅也因为年久越发的显示出它的凄凉破败甚至是不详的面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