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男孩
一个年轻男子,他如此强壮,如此疯狂,如此笃定,却又如此迷茫。
他拥有一切,却又一无所有。
——托马斯·沃尔夫《时间与河流》
书的作者是两位美国男性心理学家,也是多所男校驻校心理老师,在观察和解决大量男孩心理问题后试图探究男孩情感世界成长的规律,书的英文原名叫《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更能反映全书内容和作者的初衷。作者在书中以大量的心理咨询实例呈现了男孩普遍存在的青春期叛逆、暴力、情感隔阂和抑郁等问题,但并没有给出一对一的解决方法,而是试图引导父母找到问题的根源,不要扬汤止沸,要釜底抽薪。
问题男孩--男孩的困境
现实中与女孩相比,男孩更容易与暴力攻击、抽烟酗酒、滥交、抑郁甚至自杀产生联系。单从内因看,这其实大多是男孩拿来突破困境的“武器”。分析原因之前,不如先来看看男孩面临什么困境:
“缓慢”的生理发育。男孩普遍发育比女孩晚两年左右,认知能力普遍低于同龄女生,更容易被认为“在学习上有困难”,在教育初期更容易感到困扰,进入青春期后也更容易处理不好两性关系。
残酷的同伴文化。进入青春期的男孩间可以有深厚的兄弟情,但也充斥着带有竞争色彩的背叛、羞辱、欺凌和随之而来的恐惧,本就容易情感封闭的男孩们更加有苦难言。
与天性相悖的教育环境。整齐划一的课堂教育对于好动和精力旺盛的男孩而言简直就是灾难,从而更容易成为课堂纪律的破坏者,受到老师的责备或者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棍棒下出孝子的谬论。相对于女孩,男孩更容易遭受父母的严厉管教甚至体罚。
当男孩在面临这些困惑而又没有情感处理能力的时候,他们或者选择自我封闭(抑郁甚至自杀),或者选择精神逃避(酗酒、抽烟甚至吸毒),或者选择自暴自弃(厌学或者滥交)。
男孩的情商--储备充足的心理资源
每一个问题男孩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也有一个共同的背景:缺失的情感教育。男孩同样天生情感丰富,然而许多男孩在情感能力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文化、社会、父母误导甚至阻碍,只能用有限的情感资源来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冲突和逆境,最终导致暴力、抑郁、自暴自弃等问题的发生。
关于男孩的生理特点,先看一组研究结论:
新生男婴情绪反应比女婴更活跃,比如感到不安时更容易哭闹;
通过测量心率和皮肤电阻发现,男孩体验到的情感与女孩相当甚至更强烈;
10岁之前男女雄性激素分泌水平基本相当,而且雄性激素与情绪管理并无关联,天生缺乏雄性激素的克氏综合征患者反而更具攻击性。
可见男孩并非生理上“天赋异禀”。
关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参考一段关于女孩社会刻板印象的创意广告"like a girl"的视频。这里传不上来,大家自行网上观看。
社会观念中对男孩有类似的刻板印象:男子汉要坚强!我们的文化刻意筛选出男性特质(比如体能、勇气、好奇心和行动力)并加以放大,在社会中将其扭曲为对男性严酷而危险的定义。比如男孩子越大越不可以当众表达情感,男孩间倾诉感情很容易被嘲笑,如果(尤其是与异性)讨论自己的麻烦就会失去面子和尊重,还有“娘娘腔(like a girl)”、“妈宝男”等一众羞辱性的标签如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无不裹挟着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选择内敛和自我情感压抑。
父母对男孩的情感教育容易忽视或者不得要领。新一代的爸妈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对孩子文化、技能和性格培养都极为重视,但总是容易忽略男孩的情感教育。父母在问答孩子十万个为什么时,会下意识的避开负面的或者难以启齿的情绪解释,比如当孩子问道“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哭”时,妈妈通常会说“可能因为他不听话被骂了吧”或者告诉孩子“盯着人家看不礼貌”或“者别管闲事”,其实此时正是引导孩子认识到“那个孩子现在可能很伤心,哭泣只是释放情绪”的好机会。好的情感教育应该是:教授孩子感情词语并鼓励他们使用,以此增强他们情感察觉能力并建立情感联结,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并给予全力的保护和尊重。比如两个男孩一起玩突然起了冲突,当其中一个怒火冲高眼看要动手的时候,一旁的父母试着用“有问题就讲出来!”来取代几乎脱口而出的“不许打人!”,通过提醒孩子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来帮助他们按下冲动的暂停键。
父与子--“渴望与距离”之间的难题
父亲一直占据着男孩自我认知发展的核心,但大多数父子之间隔着一条鸿沟,对很多男孩来说,这是他们一生悲伤、愤怒、痛苦和羞耻的来源。
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美国西北大学和密歇根大学联合做了一项研究,他们用27年跟踪了1000多个双亲家庭的诸多方面,比如父母职业、收入、教育水平等,也包括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次数、父亲干多少家务等,结果显示,与“孩子长到27岁时的收入”最具相关性的数据是“父亲是否参加家长会”。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另外的研究也发现,与父亲建立了亲密感情的孩子,学习造诣更高犯大错概率更低,而情感丰富、自愈能力强的男孩都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父亲,他们始终关心儿子,表达关心的方式也让人感觉舒服。不幸的是,只有少数父子会建立这种关系。
现实中父子情感鸿沟的原因:
幼年时期的父亲缺位。事实上男孩会在父亲陪伴的过程中默默学习如何建立内心世界,他们观察父亲如何化解冲突、面对失败、与人合作以及经营亲密关系。这种言传身教无可替代,错过窗口期就会永远的失去机会,可惜的是大部分父亲,尤其是成功人士,都宁愿面对繁杂的工作也不愿“浪费时间”在孩子身上,这种永远的错过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进入青春期后,竞争、批评和缺少理解成为父子间隔阂的主要原因。青春期男孩在学习能力、体力和体型等方面逐渐强壮起来,而传统父权家庭里父亲往往扮演领导、老师和警察的角色,要保持这种控制地位当然要有意无意打压这个“小男人”的气势,竞争、批评和疏远就逐渐充斥在父子之间的空气里。
其实父子之间大多不会像母子一样亲密无间,父亲与大男孩肢体接触和情感交流都会不太多,他们传递关爱的方式更多的是拥有一个共同空间,比如肩并肩修理电器、面对面下一盘棋或者玩一会儿抛接皮球的游戏。要建立好的父子关系,可以从每周带他去一次书店,每月带他去理发,这种固定的简单的陪伴能形成很稳健的父子关系,甚至能重建失去的信任或者修补破裂的关系。
母与子--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脐带
母亲对儿子的爱,蕴含着历久弥坚的柔情,其他感情加在一起,都不能与之相比。
——华盛顿·欧文
母亲是男孩的感情大本营,和母亲的情感纽带可能是男人一生中最根深蒂固的联结,犹如一根精神脐带。
母亲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往往没有问题,然而由于性别差异,在把自己的期望和保护与儿子同步时也要注意三个关键时期:
学步后,男孩有了探索世界的行动能力;
青春期,男孩开始有其他的重要异性关系;
上大学离家后,男孩有了独立的生活。
可以感受到男孩在一步步脱离母亲的怀抱走向独立,母亲要做的就是及时调整和同步,既要保持情感维系和支持不间断,又要逐步的给男孩足够的信任和情感自由。尤其是青春期男孩突然改变时,以前亲密无间的小男孩开始有小秘密,开始躲闪妈妈的接触了,开始学着拒绝妈妈的“关心”了,这时候妈妈不要慌,更不要气愤,要记得孩子是鸟,妈妈不是鸟笼,而是大树,张开枝叶等着倦鸟归林就好。
培养男孩的七个建议
正常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是每天笑眯眯的、乖乖吃饭、好好长大吗?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他的父母足够信任,就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尝试。他会打断你的计划,会搞破坏,会吓唬你,让你精疲力竭,会浪费,会耍赖,会乱扔东西……从一开始,他就需要既能感受到爱,又能感受到力量(以及得到对这种力量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容忍),这样他才不会破坏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才能让自己的情感发育不断进步。
——温妮科特《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假如男孩拥有足够的内心资源,包括情感认知、共情以及道德的勇气,他们就能在关键时刻控制自己,从而把握人生的方向甚至影响结局。书中给出了七个具体建议,列在这里作为参考:
1、允许男孩有自己的内心生活,认可他们的感情,帮助他们发展情感词汇,从而使他们更充分的了解自己,更有效的与他人沟通。
2、认识到并接受男孩具有高度的活跃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来释放精力。
3、用“男孩语言”与他们交流,尊重他们的骄傲和男子汉气概,与他们坦诚相见,视他们为助手和顾问,向他们请教解决问题的办法。
4、让男孩知道,情感勇气也是勇气,情感勇气和同理心是生活中真正的力量源泉。
5、我们管教男孩,为的是打造他们的优良品性,而不是让他们恨我们。
6、给男孩树立榜样,展示男人间的亲密关系。
7、让男孩知道,成为真男人,道路有很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