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笔记
蔡淇华
没有真实情境,怎么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你总是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
回到生命现场,拿起笔,就不要畏惧。
每个书写者的生命现场,都是一生取之不竭的宝藏,好的作品很少不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
与爱相对的,不是仇恨,而是无视。
教写作,不如教感动。
1.觉察力
自己“了解、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及“发生的原因”。
以前怕写作文,但写完那篇后,我开始学着认真‘感觉’每一个当下,有时像个外人去‘观察’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变化,发觉有好多可以写。
成长需要勇气,更需要觉察,若我们总是逃避觉察自己的生活,将无法改变与成长。
2.现场力
回到生命现场,拿起笔,就不要畏惧。
当学生找不到写作题材时,我总试图要他们走回生命的上游,那贪嗔痴爱,盘根错节的记忆,拿起爬梳生命时,没有人不会掉下几缕有墨韵的落发。
原来这个世界,不管是为人处世或是行笔为文,愈能真诚看待自己的愈可能得到看重。
痛苦会过去,美会留下。
或许生命的现场飘着大雪,文学的温度足以让你御寒。
跺回生命现场,找到受冻的自己,替他拂去衣上雪花,然后才能牵着他的手,站上文字叠起的高度,并肩共看天地浩大。
3.五感力
没有过多的修辞与技巧,却是扎扎实实的“五感书写”,经过眼、耳、鼻、手、心验证的一字一句,强大到可以撼动世界。
没有真实情境,孩子怎么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热情不会来自教室,好文章常是孩子们用沾满泥巴的双手,从大地捧出来的。
今日的作文教育往往还停留在教室里的稿纸,孩子的经验与真实世界没有联结、敏锐感官没有被启发,书写着无感的题目。
4.命题力
题目就像名片,是入口,是读者兴趣的起点,但往往在接到一张平庸的名片后,便停下脚步,不肯走进惊妆巧琢的内文里,令为文者徒呼负负。
命题的两大诀窍:具象和动作。
为世界做一件美好的事:开始用力搬、黑漆漆的地板,要变亮晶晶。
以动作命题的好处:有动作就一定有受词,而动作与受词可以指涉不同读者的想象。
意随象走,见象起意。
写文章时,可以先不着急下题目,可能写到一半,发现文章中有意思的具象或动作,试着拿它命题,然后发挥想象力,从这具象或动作拉出心智图收尾,一篇兴味盎然的绝世好文可能就此出现。
5.主题力
习武之人必有三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主题必须是一种选择。
好文章会用“个人的经验”讲到“众生”。
难怪片子看到最后会感到鼻子泡在洋葱里,以后写文章时,我会用心也用脑,例如与亲人在林中散步后,结尾时可以思考:父母和我每天忙碌地过日子,如果忘了陪伴,可能没机会看见沿途美丽的叶子,甚至错过美丽的夕阳。
当你懂得选择,不仅文章,连生命都有了主题。
6.对话力
得到回答即是永恒,但若得不到响应,便成人间
一定要记得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日常偷听和默记众生对话习惯的写者,更能写出活灵活现的对话。
7.出场力
要如何记录才能忠于生活、有艺术美感,又不损阅读乐趣呢?在故事的转折处出场,是个好方法。
A
B
变“起承转合”为“转起承合”
在“故事的转折处”,让那个人用“最值得被世界记忆”的样子出现,然后当他告别人生舞台后,读者会因为阅读我们的文字,看到灯光亮了,锣鼓点响了,他再度漂亮地出场,一转身就是“出将”,一回眸也能“入相”。
8.烘托力
让祖父不再模糊
伏地魔出场的时候,罗琳让食死徒露出害怕的表情,“烘托”出伏地魔比食死徒更可怕。
9.聊天力
真正的创作是不靠灵感的,靠的是“对人的兴趣”。
我们必须习惯去挖掘自己的生活与搜罗他人的经验,像蒲松龄,“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当你拿起稿纸,枯肠搜尽时,不妨去观察众生,与其对话,甚至主动记录他人的故事。人类感兴趣的还是人,若我们的作品无法提供有血有肉的人类,将无法得到读者的“尊敬”。
今天起,换一双眼睛,仔细看人的浮沉;改一副耳朵,用心听人的灵魂。一阵子后,你将不再需要灵感,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然后如同骆以军形容的:别人对你的理解,会视之为才气,或是疯狂混乱的创造力。
10.移情力
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小考进化为月考,却无暇抬头,看看光害里继续挣扎几颗“残星”?月考再肿胀成升学考试时,流年已暗转,还必须假装天地相安。
如果孩子们都能用移情力写作,将笔间带情,无法自收。
文章要不辞世间土壤才能磊为大山;文章要不择感动细流才能积成大海。而这移山造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
若能发挥同理心与想象力,进入世人孟浪难息的方寸间,就能在白纸上移植千万风情,错落成世间山水文章。
11.用典力
我们有电影、神话、采撷不尽的时事,只要用心统合,万事皆典,让文字既典雅又经典。
学生经验太少,若能记录日常搜罗的文典及事典,日后写作一定比同侪更能引经据典,以强化主题,并带给读者知性的喜悦。只要记得,用典允执厥中、懂得取舍,不做无谓堆砌,未来你积累的用典力必能帮你的文章用典力。
12.名词力
方文山在《青花瓷》中,用“天青色等烟雨”带出“而我在等你”。
从今天起,在自己的城市或山野行走时,带一双多情的眼,去记住周遭万物的名字,它们不仅正构建起我们真实的世界,也会是日后行笔为文时,赐给我们力量与重量的微物大神。
13.去形容词力
创意是一种连结,连接是一条神经网络,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常常走,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大脑中走出一条创作之路。
好的作家是“意象的魔术师”。选择微物,说出它给你的感觉。
例句:失恋后,我是被你吐掉的口香糖,失去了曾经的甜味,现在一身黑,瘫在人行道上,任所有路人的鞋底踩踏。
上高中后,离开了以前的死党,我成了秋风中飞舞的枯叶,失去曾经的翠绿。过往朋友的叶脉,在分手的季节中断裂。
14.镜头力
物愈小愈动人,就从远景、近景,拉倒特写……
好的书写者都擅长经营镜头。
15.素材力
召唤读者的密码
若只有古材料,文章会有历史的酸腐味。还需要加上近人的材料,因为所有的创作都是时代的切片。
好的文章会呈现亘古不变的普世主题,那是召唤读者的密码。
生活纷繁万状,所以行笔前必须懂得搜集、分析、取舍素材,以提炼出不朽的普世情怀,然后文字就有了魂魄,会在读者每一次阅读中举杯,醉笑陪公,一场又一场。
16.词汇力
“怒”是心的奴才。做山里的“仙人”。
一个词汇就是一个文化的密码,娴熟或能使用一个新的词汇,就表示自己的大脑里又构建了一条神经网络。
我会一直用虔敬的心去采撷各个族群亘远绵长的语汇,让它们厚实我的写作,也期盼有一天,我能在人们因误解而关系冰冷的时节,用一百种“下雪”的方式,去“伊斯兰”彼此的文化,也因此“大端”了我们的生命。
17.字辨力
练习拆开常用的词语,能帮助我们在日常中见非常,在平凡中见不凡。
“看、视、见”有什么不一样。
看是look,是表面的看;视是watch,是注视;见是see,是真正的看见。
“死”只是形体的终结,但是“亡”却是一切的结束。“死而不亡”
“贫而不穷”“失而不败”
18.量化力
瞧,由于你的努力,这30秒无人丧生。
要用这种有感觉的“具体细节”来表达。
19.联结力
“创意”是一种联结,就是不用a讲a,必须用B讲A。
我们唱称写作为“创作”,有创意的写作。
据一口烟,争一口气。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在此情难寄。
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月亮以每年3厘米离去
20.受众力
让人舍不得不读你。
一开始要引起注意,然后要产生兴趣,接着是诱发往下看的欲望,最后是接受论点去行动。笑话开场可引起“注意”与“兴趣”,讲重点,不讲太多,就是尊重观众的“受众思考”。
任何人只要愿意用“读者看得下去”的语言去写作,连续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专业三个月,他不成功也很难。
当我们使用受众思考、表达后,世界才会将他们的耳朵与眼睛转向我们,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最敏锐的耳朵与看得最远的眼睛。
21.隐藏力
愈是难以形容的,愈是说不清楚的,愈需要藏在一个固定的“形象”中,让“形象”带出无限想象。
“椅垫上的凹痕证明你离开不久,但一个月不见你,我心中的凹痕却愈陷愈深。”
“阿嬷心跳的折线由上帝抚平后,她到达了远方……我只知道,在此时此刻尽全力活着,在那天来临时,我才能携带者更多永恒,在远方与我爱的人分享。”
好的写作这多精通“隐藏”的技巧,如果能多加练习,将青春的多情藏于万物,慢慢找出最精确的藏法,你可能就是下一个散文名家。
22.闲散力
把《聂隐娘》当“散文”看,不要再把电影当故事线清楚的“小说”。
散文就是写人生的抉择,要呈现对比才像真实人生——到底要放弃或坚持?打仗或和平?要杀还是不杀?
散文的结构,讲一个主题,自己的例子说一个,今人的例子说一个,然后古人的例子说一个,散成三角,三足鼎立。
散文就是散步的语言,要徐徐地走,静静地逛,不要太用力跑,才能体会闲散之趣,然后生命的美感就会象篇末长镜头里山巅之云,慢慢地扩散开来。
23.压缩力
散文的南柯一梦
短暂的真实时间,夹住亘长的戏剧时间,压缩出的,是时间的张力。
“三明治时间压缩法”,那两片面包是“真实时间”,只有他走过来,以及和我交谈的时间,不过几分钟。而中间夹的陷是“戏剧时间”,从他17岁时我当他的导师,到他念完大学,又当宪兵,中间有七年之长。这是一种倒叙或间叙法,但是在末端“第二片面包”中,情节又会向前开展,很多好莱坞电影都这样安排。
24.减除力
没有双臂的视觉干扰后,维纳斯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丰满的下巴,还有身体的蛇形曲线,就和谐地成为我们视觉的焦点。
写文章要加重点、减杂质、意象相乘,还要被主题整除。
25.节制力
一篇文章要用故事带情,用事实说理,用象征留白,就是作者要“节制”自己给的比例,要给读者把作者没给的空白“填补”起来的空间。我们可以试着思考,两个思母的镜头:一是儿子对母亲照片崩溃痛苦,二是儿子拿着手帕,对母亲的照片擦了又擦,哪一个来的动人?就像梁实秋强调的:在创作中情感不能“决堤”,不能无限度地发泄,不然便流俗为“病态”的“伤感主义”,因为伟大的文学力量,不藏在情感里面,而是藏在制裁情感的理性里面。
26.节奏力
你听到文字的呼吸声吗?
仔细听,每个字都能吐纳,每个句子也都有它的速度。当大家愿意打开耳朵时,我们的文字就成了世界的心跳。
首先是标点的使用,第二个元素是“长短句的节奏控制”。
写散文时,善用中文字数的独特音乐性,就像创作一曲磅礴动人的交响乐。铺陈时用长句,结论时用短句,就可以写出,错落多变的美文。
音乐性是诗的王道。
27.逻辑力
作文全称应该是“散文习作”,散文为中国主流文类,先秦散文中,文史哲不分,学术性好艺术性病重,如《战国策》重视合纵连横,逻辑性很强。
散文重实,不求真诚是骗不了人的,散文习作更是为了要训练下一代学会搜集事实、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最后运用逻辑整理成一篇可以说服人、可有效沟通的文章。
28.迂回力
语言来自文化,文化愈有深度,语言也愈迂回。
从“对他十分心动”到“我也是飞翔的小鸟”,明明是讲同一种恋爱,第二种讲法因为较迂回,多了含蓄之美,也更贴切地表达如诗如梦的少女情怀。而这种迂回产生的美感,有赖于构建“意象系统”。
爱因斯坦: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断定一条鱼,鱼一生都会相信自己是愚蠢的。
在涵育百川的大地上,还有许多新生代,搞不清楚自己肩上长出的是翅膀还是鳍,但希望长有强壮背鳍的“异类”,不要再去爬树,开始勇敢游进自己那条河,用自己的鳍去界定世界的疆域吧。
29.矛盾力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既娇柔又刚烈;《怪医黑杰克》中的怪医,既贪财又有正义感;你父亲爱狗,可能为了少花钱而不敢养;可能为了稳定的家庭经济基础,甘愿当公务员;也可能很喜欢和女儿聊天,却怕聊太久会占据你读书、睡觉的时间。
30.夸饰力
《我相信》: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我们跟着唱,就跟着生出力量。张惠妹:眼睛里的湖水,倾巢而出一路漫山遍野,我们马上能体会哭泣时漫漶的感觉。
夸饰法虽然违反“外在的真实”,却忠于“内在的真实”。
当我们青春正盛,志在千里时,我们怎不敢用双手丈量天地?当我们对第一次生死相许的爱恋放手时,眼眶里的泪水模糊了不再熟悉的世界,那被淹流而过的何止漫山遍野。
那无法抑扼的感觉,都是最诚实的,甚至比真实还真实。
31.反向力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眼泪
“反向思考”是我们破题的利器
不断地向前,却永远留在原地
所有的美丽与辉煌,都出自这黑暗之心
默默地被束缚,却能浏览全世界
世界愈快,心则慢
32.圆融力
散文很我
生命的真相就像太极,阴中有小小的阳,阳中有小小的阴,然后合成一个完美的圆。
33.神话力
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然后再现的美。
神话或许是假的,但神话成了生活中仪式的真实、信仰的真实,甚至是“爱情”的真实。所以七夕时天空飘下丝丝细雨,你可以认为那是夏季旺盛的西南气流引起,也可以认为是牛郎和织女因久别相思,泣涕零如雨。
34.小说力
太史公根据历史的可能性,大胆的采用小说家的笔法,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神。
写文章时可以用“情感的真实”,去合理地填补“历史的真实”。
散文可以牵紧小说,也把人间的情爱牵得紧紧的。
35.格物力
科学+生命=文学
科学也可以结合生命教育,变成一首诗。
文以气为先,原来我们都可以学习阳明先生,借由萃取万物之理后,明心见性生文气。
36.感应力
陪你深呼吸
对世间一切讯息的“感应”,似乎已成了我所有创作的伊始。
《台南深呼吸》
这一夜
整座岛屿都是台南的天气
永康是藏在心口,说了会痛的祝福语
在最冷的除夕在众神的怀里
台南啊,我们陪你深呼吸
写作者不能不善感,写作的关键不在能力,而在一颗能与世界感应的心。就像这片黄叶,落地前在空中十九次转身,每次转身都有不同的揣想:它会忆起身世新绿时,春阳初吻的暖意;会怀念年华正盛时,夏雨淋浴的沁凉;还会在第一根叶脉断裂时,生命倒数中最后的秋凉。
“感”与“应”互为因果。“感动”是输入,“回应”是输出,彼此牵引滋养,就算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一旦开始有感有应,头上会长出天线,会感应到以前接受不到的讯息。
我轻轻捧起每一颗泥,放在鼻前,问这一条叫做凯旋的路,是不是闻完整个港都,就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你?
父亲的魂魄会融入每一季的春雨,进入另一个可感可知的天地,那是书写者在无情岁月中与另一个生命同感相应后,最想留下的有情天地。
37.自媒体力
品牌=利他+重复+艺术+简洁+正派
品牌是价值,是超越价格的蓝海,是让能力被看见的能力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形象模糊、空有能力却缺乏机会的人,都可以尝试在社交网络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让自己被看见。
38.诗眼力
只要主、受词一换,文字就能翻出新意,增添情趣,不仅加强形象性,也替人生铸就新的意境。
太多的考试擦伤了我的皮肤
太多的考试擦伤了我的舞姿
39.清理力
理想的情理比,至少是1:5
第一句叫“主题句”,就是结论,是主观的情绪。后面的文章主体,叫做“支持论述”,是客观的理性支撑,需要主题句五倍以上的篇幅当地基。
好的文章一定要做到“情理交融”
康德: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40.关联力
用“有你”的文字来感动读者。
瞎子:这是美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