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再次聆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主题是《统编教材教学案例透视》。 本次讲座从四方面解读了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设计:1、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年段重点
2、研究语文要素,细化教学目标
3、单元整体设计,落实语文要素
4、夯实语文基础,强化积累运用。
吴教授的讲座给我启发最深的有这几方面:
一、基础要牢
1、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抓牢抓实生字词教学,学生能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避免课堂教学中大量的阅读讲解分析,避免教师一味地灌输识字方法,而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
2、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多读多背,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的经验,才能学会遣词造句,才能形成语感。语感是在一遍遍的朗读实践中慢慢悟得的,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朗读好了,什么都有了,就会为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语感,留下情感,留下表达的方法。”朗读是自我认知、内化吸收的一个过程,老师首先要锻炼好这个本领,才能为学生起到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生在长期的朗读训练中,也必能不断提高语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3、积累。一方面是多读多背,一方面是摘抄。遇到好词佳句,把它背下来,摘抄下来,日积月累,出口必是妙语连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能敏锐地找到那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对比发现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主动学习并运用,还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二、重视实践
无论是吴教授列举的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的教学案例,都在向我们传达一种理念: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实践比方法规则学习更重要。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王宁教授曾说:“语文知识当然要的,但这种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来体会和获取,不然,仅仅是一些语言学教条,不能转化为必备的能力。”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是简简单单告诉学生有哪些识字方法套入就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琢磨哪种方法更便于识记;四上第二单元策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提出问题有哪些角度”,而是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提问,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甄别、梳理归类,最后总结出提出问题的多个角度;还比如“学讲故事”这一单元的教学,老师纯粹地讲解“讲故事的方法”,不如让学生自己在不断的讲故事实践中去真切体会如何讲故事,老师只做点拨即可。“不下水怎知水深浅。”学习的道路上,老师是示范者、引领者,但要到达成功的彼岸,是要靠学生自己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三、转变教学思想,使“教课文到教语文”。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让我感到了语文教学的巨大变化。单从每年考卷的出题,我很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一定要改变过去的旧模式。以前的教学教的是死知识,课本上要求会读的、会背的、会默写的掌握住了,考试就没问题了。现在完全不行了。基础知识也融入到了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学的东西不是死知识,而是要能理解、会运用。课内学的看似没用了,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全部是课内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运用。作为老师,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并付诸行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内得法,并进行课外拓展训练,习得方法、会用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