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是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认为,治疗者应放弃权威性,相信来访者具备自我矫正的能力。
罗杰斯把他的治疗观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对“变态的治疗”,因此“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治疗和咨询需要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
认为治疗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气氛创造和治疗关系的建立。
1.我能够信任自己的经验
有些人栽了跟头,却不相信属于自己的经验,紧接着又是狠狠一个跟头。
他完全相信书中理论,可是理论又并不适合他本人生活,最终成了本本主义。
乃至于选择服从他人毫无根据的话,一直人云亦云,随大流,丧失自我的存在,就这么浑浑噩噩生活下去,甚至为人所用。
比如奴隶在长期压迫中,变得麻木不堪,认为生命就是为奴隶主而奉献,哪怕遭受怎样的折磨,都不允许有任何反抗。
不断地积累失败,却始终没有觉悟;不愿不敢打破思想枷锁,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道路。
就像那个“父子俩同一头驴”的故事:
儿子骑驴,父亲走,别人讲儿子不孝;后来父亲骑驴,儿子走,别人讲父亲不爱孩子;最后,父子俩给别人说了没办法,抬着驴走。
罗杰斯:体验就是最高的权威,是确定性的试金石。
方法有用没用,自己去试一试就知道;感觉不舒服,没效果,那就果断放弃。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别人说得再好,也是瞎BB。
2.在最理想的状态下,生活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生活必然是会变化的,顺境会变成逆境,逆境也会成为顺境;乃至人的性格, 只要往好的方向在努力,一定也会发生变化。
这当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仅仅是被动等待。
没有谁天生是勇敢的人,当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就像斯巴达人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30岁前必须生活在营房那样。
碰到困难之时,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站起来,失败,再站起来,渐渐成为了勇士。
萨特:没有人生来就是懦夫或英雄,只是选择性地相信自己是其中一种。
当然,你要成为英雄,观念上就应该提前做出一种选择,然后才是采取行动。
3.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我们应该享受人生这个过程,而不是必然要得到某种结果。人生结果大家都一样,无可奈何花落去,没啥好追求的。
但是这个过程完全可以是美好的,哪怕没有取得最终成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行进路线中,曾经陶冶其中,就应该感到满意。
哈佛大学教授泰勒: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在做的过程中,要想办法享受;比如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听舒缓音乐,喝喝红茶,这就很享受。
当然,每天要完成的任务,最好还能够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擅长的事情。
4.容许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极大的价值
我们是不是经常围绕自我而思考,特别是在争执的时候;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必然是准确无误的 ,他只有听我的,才是善良之人。
然而,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够消除内心矛盾,对人的邪见才会消失。
通过理解对方,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生气;这其实对自己的身心是有益的。
罗杰斯:接纳当事人,把他的感受,态度和信念作为真实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实接纳下来,才是在协助他变成一位个人。
倾听是改变对方的最佳方式,你可以完全没有建议;但是他在倾诉的过程中,得到了抚慰,最终找到了解决之道。
当然,我们并不是心理咨询师,不需要对每个人都付出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当成宣泄对象;可是某些对你而言至关重要的人,你应该无条件作为他的倾听者,要有耐心,让他的心灵健康起来,比方说你的孩子。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这是在心理治疗领域继弗洛伊德之后又一重要理论。
他对人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张人有选择的自由,应该发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批驳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决定论。
1947年,罗杰斯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的代表作有《论人的成长》,《心理治疗与人格改变》以及《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