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开篇就被主人公的描述吸引住了,“纷淋的雨雪中,孙少平穿着单薄的衣服躲在学校的角落,等打饭的同学都离开后,他才偷偷地取自己的黑面馍;饭钵被刮得刺耳的响,却也只能喝兑着水的菜汤。尽管好朋友田润生主动帮助他,可是强烈的自尊心使得少平不愿让任何人知道他是这个样子的。”短短的几段文字,贯穿了整个主题,把孙少平的境遇,性格,内心世界描写的淋淋尽致,也为后面孙少平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伏笔。
这部长篇小说,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描写了1975到1985年发生在陕北的故事。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以新的视角观察和反映变革中的城乡现实生活为主线,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能够帮助人类摆脱精神困境的精神滋养。《平凡的世界》的人物在贫穷与追求、奋斗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尤其是对孙少安和孙少平外在的贫穷和内心的高傲的塑造,非常丰满。从孙少安、孙少平到郝红梅、顾养民、田晓霞、田润叶、金波、田福堂、金秀、秀莲等众多人物,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各种困难和痛苦,却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向命运抗争,在贫穷中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虽然苦涩,命运对他们不公,但毕竟他们不甘屈服于命运,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的价值,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书的开头,孙少平是一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来自穷困的农村学生;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一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从头至尾,孙少平都没有能够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孙少平在物质生活上是窘迫的,但是他却坚持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他的周围不是一个能够欣赏和奖励他这种追求的环境;他也没有如许多“爱书之人”那样如孔雀般陶醉于自己的才情,展示自己的品味;他甚至不是因为专业上的纯粹的热爱而去学习。他对精神世界的一丝不苟,仅仅是因为他把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的人,来由衷地尊敬和爱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个动物,潦草的对待;或者当成某个社会角色,从这些角色中寻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成就感。
《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因为不愿拘禁在家乡窘迫的环境里,只身投入陌生的世界,去寻求更为深刻的经历,即使头破血流仍不放弃;经历了感情的发生与破灭、亲友的生死与关爱,逐渐在生活里改变了原本的理想,离开动荡不安,平静地接受了固定稳妥的生活。所以最后少平回到了大牙湾,回到了那个他奋斗着、付出了深厚感情的地方,他曾经渴望离开,投身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然而外面的世界提醒了他,他所能掌握的未来在漆黑的矿山里。
《平凡的世界》还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怀。路遥的作品能够震撼人心,在于他对中国城乡普通人生活的了解,在于他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同情弱势群体,赞美劳动者,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作者通过描写农民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去挖掘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纯洁与可爱。如好大喜功的乡土哲学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和人生的诗意。孙玉厚勤劳朴素、忍辱负重,他的儿女自强自立、互相帮助,无处不体现出乡村里温馨的亲情。
作家周国平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我一直都想写一点关于《平凡的世界》的感想,但是一直都不敢写,因为害怕写出来的东西无法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想法,但还是写了,这是我自己内心的感受。我知道路遥的这部作品影响了许多人,也影响了我的生活,作为生活在被书中主人公称之为省城的我,对于西北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革变迁。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我也生长于那个年代,和孙少平一样,我们都想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让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孙少平一家是那个年代千万农民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中国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在平凡的世界中,抑或伟大,抑或渺小。辉煌与否。普通人的生活,终是归于平凡。作者通过对晓霞和少平的描述,告诉我们,那些美如烟花般的幻想,刹那间辉煌过后,给人们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寒冷和孤寂。《平凡的世界》用真正“现实主义”的写法,告诫普罗大众“根本不可能脱离特定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