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亲生病回家休养,我父母就留在家乡,已有一年多了。无事时跟母亲闲聊,母亲总爱说,在家里务农没用处,赚不了几个钱,远远不如外出打工。说在家只能糊口,顶多的好处是能吃得好一点(食品绿色,不愁吃)。
我们村很接近我们镇上,步行也就10分钟以内。今年村村通公路修到了村里,村里再合伙凑点钱把村内的路也通了,换了统一的水泥路。听说,以前村里有百来户人家,后来外出打工,加上陆陆续续搬到镇上,搬到县里,搬到他们工作的地方,现在村里常住人口也就十几户。
村里的人少,种田地的人更少。去年,应该是有纪念的一年,自去年开始,我们村没有了种田种水稻的,都统一被承包给人。田地本来是归村集体所有,承包给村里个人,现又转手承包给人,是个有趣的制度。这样转手承包,听说价位在300~400之间,一年好的田400多元每亩,差点的,由地改为田的300多元每亩(为了使田地符合机械化生产,一些种菜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被改成了田地)。另外,土地每年有国家的一部分粮食补贴。要以前,就我村田地的地形,围着池塘式,如梯一层层往下,是认为小农经济耕作更有效率,是不被认为可以机械化生产的。但如今,实现了。机械化耕种,机械化收割。也就施肥,拔草,打农药需要人工。人工有50~60块钱一天。不过因为种庄稼时常需要在酷热之际,雷雨来临之前抓住时机施肥,打农药,工作并不容易。种水稻,对水的要求很高,当旱季来临时,需要去上游水库申请放水,同时,为防止水流路过的其他村庄偷水(在水流上开支流),需要有人去看守着。以前这是村长负责的,现在全权交给承包商了。
地荒了一大半,要么杂草丛生,要么被灌木丛占领。另一小半地,被留守的村里人作菜园,种花生,芝麻,油菜,打瓜(类似西瓜,个小籽大,瓜瓤多种颜色,白色为主)等等。去年,打瓜收成普遍不好,几乎颗粒无收。都是不断的雨季造成的。花生和芝麻收成还行,但价格不高,所以我家的留着没卖。镇上居住的人也不多,又几乎家家都有菜园,销路窄,除了年前人多能卖点之外,日常几乎没办法销售出去。销路是个大问题。听说,种农作物,除了防虫蛀之外,还得防鸟类啄食(以前农作物面积大,不存在这现象,现在农作物面积少很多)。前年(2015年)还有人承包开垦地种小麦,今年就没有了,估计亏本。不过有看到人承包山地,以前的松树林,砍伐后松土,来种植油茶树。
水产方面,我们村的池塘还是归村里所有,承包的话,每家凑点钱一起买鱼苗可以养鱼,这鱼一般是在过年的时候捕获,作家庭内的消费。近些年,偷鱼的人多,在池塘里放药,导致鱼死一大片。这不好监管,所以近年来承包养鱼的人少了。池塘里的荷叶莲蓬莲藕都有不错的销路,只是池塘里养得少,未有规模。而挖莲藕也是个累活。水产中其他的,如田螺,龙虾和黄鳝泥鳅,都有不错的销路,自我小的时候就有人在收这些东西,转手卖到别处。不过由于水质的变化,田螺龙虾泥鳅少见,黄鳝还有不少,但去用黄鳝笼套的人多,相互之间竞争大。好的时候,在稻子生长的季节,每天能赚个八十百把块,差的时候,一天也就三四十块。
养殖方面,我家养了鸡和鹅,其他的没养。鸡和鹅也不好卖,除了过年的那段时间。但土鸡蛋好卖,经人直销给学区的陪读生的家长们,几乎要多少有多少。人信土鸡蛋比饲养的鸡下的蛋好,所以卖得出去。养鸡最怕发鸡瘟,一发鸡瘟死一半甚至更多,我家去年就有过一次,所以村里养鸡不能养很多(有数量限制)。由于不种水稻,鸡和鹅的饲料也得买,买小麦和玉米,一年几十只需要几百斤的饲料。荒地多,按理说养牛应该划算。但实际上并不是,荒地,地坝上都长了灌木丛和牛不吃的杂草,养牛反而难了。猪圈养或许能靠菜园里的菜活下来。人际少了,野物就多了。捕获鸟类听说是犯法的,但还是有人去做。鸟类的销路也好,有人专门收这些,一只斑鸠20块。会有警察管这类事,会去烧放在野外的网。但用毒药掺和米下毒就没法监管了。以前能看到人用土铳去枪杀鸟,但近些年没见过了。其他的,如桔子,听说卖不出去。木材方面,会有一些人来村里收,以前收樟树,今年不收樟树,收一种绿皮树(不知道学名),这些可能是投机商,收木材做景观或其他的。
这就是乡村经济的现状,人少与交通发达双向夹攻,使得小农经济变成了机械化运作模式。当路费很便宜时,外地大规模种植的产品运输到我们村的价格或许比在村里种的土产品相差不多,甚至价格更低。这就使得小农经济模式来做商业不划算,土产品卖不出去。销路好的产品,要么是那些不可规模生产的(如斑鸠),或者是有特色的(如土鸡蛋)。消费者数量也是个重要因素,人少什么都不好卖,人多可以有细分市场。不断地有人在搬离村里,未来乡村或许会一直这样,好的发展或许只能是从事专一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