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有技巧,说话是一种艺术。
昨天午餐时间,正在吃饭的妞宝贝突然把手伸向正在运转中的风扇,爷爷奶奶很紧张的说:不要把手放过去,很危险会打断手指的。
妞宝贝被突如其来的制止声吓得缩回了手,情急之下的我也跟妞宝贝重复道:我们不能把手放到风扇那里去的喔,手被打到会破皮流血的…
尽管我是很温柔的跟她说,小家伙仍然有了小情绪,一边说着不要我们,一边跑去另外的房间想找爸爸。
我意识到我可能说话制止的方式不对…
后来,我走到小家伙身边,轻声问她:你怕不怕手被弄伤呀?她说:怕!我又问她:手受伤了会流血的,你怕不怕呀?她依旧回答:怕!我继续问她:那我们是不是不能把手靠近在转动的风扇呀?很危险的对不对?小家伙乖巧地点了点头。随即,小情绪烟消云散,并开心的拉着我的手玩了起来。
没错,换了一种说话的方式后,小家伙明显收起了自己的抵触心理,也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她思考,让她真正明白用手指伸向转动中的风扇的危险性。所以这之后,妞宝贝都没有再用手去弄在运转中的风扇。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带娃的爸爸妈妈们应该深有体会,越是阻止娃做一件事情,小家伙就越想去尝试。
不知道家长们是否有意识到:我们每次阻止娃时,开口第一个词总是“不要……”怎么怎么样,接下来才会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要做这件事。
那如果我们把阻止的话语换一个顺序来说:先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要做这件事,再让她自己思考决定要不要再继续去做这事。这样沟通的效果肯定要比你直接说“不要怎样”来得好得多。
同样的说话技巧,适用于跟任何人的沟通。所以当你想要责备某人或者阻止某人做某事时,不妨试试把平时说话的习惯换个顺序说,也许会收获令你惊喜的结果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