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下
【原文14.38】孟子曰:“由尧、舜至於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於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注释】
莱朱:商汤时的贤臣。散宜生:周文王时的贤臣,后曾帮助周武王灭商。
【译文】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皋陶,是亲眼目睹而知道尧、舜之道的;至于商汤,则是听到传闻而知道的。从商汤到周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是亲眼目睹而知道的;至于文王,则是听到传闻而知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便是亲眼目睹而知道的;至于孔子,则是听到传闻而知道的。从孔子以来到现在,有百来年,距离圣人生活的时代不是很远,距离圣人的家乡如此接近,却没有继承圣人之道的,那也就不会有继承人了。”
【心得】《孟子》的最后一篇。言语之间,有圣道失传的担忧,又有传之后世的希望。正如朱熹所说:“故于篇终,历叙群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与无穷也,其指深哉!”孟子在篇终对儒家道统进行了梳理,阐明了道统所在,有期待着后圣能传之久远。
参考资料:《杨伯峻·孟子译注》、《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张居正讲评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