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日子过得苦,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肉,因此总盼着过年,起码可以痛痛快快地吃上几天肉。现在,条件好了,平常吃肉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加上不时会有河南的朋友寄来些驴肉、四川的朋友寄来写熏肉、湖南的朋友寄来些腊肉,不要说古人“三月不知肉味”了,只怕是三天没有肉都不叫生活。而且,为了养生需要,为了膳食平衡,平时更多的总是提醒自己,少吃肉。尤其是年龄越来越大,“三高”也开始纠缠身体。可是,人,就是这样奇怪,小时候养成的习惯的惯性就是这么强大。一到了过年,依然控制不住自己吃肉的欲望。特别是抵挡不住走亲访友亲情烘托之下的嘴馋,往往还没有端起碗来吃饭,就已经提起筷子夹肉了——猪肉肥、羊肉鲜、牛肉香,夹起一块,或囫囵、或慢品,或细嚼、或慢咽,虽不至于真的就从舌尖想到中国想到文化,但是一定是感到一种身心口腹俱佳的愉悦。遇到考究的人家,还会在你不经意间,端上一碗特制的野味,往往更加令人垂涎欲滴。
但是,有一种戏码对于我却是常常上演。就是当主人满怀诚意的端上一碗红烧肉,看着那色香味诱人的样子就要展开“筷子大战”之际,主人突然不无骄傲、甚或神秘地说出一句“这是我好不容易搞来的狗肉”时,我立马会收敛笑容、放下筷子,然后正色以告:我不吃。或问:为什么?答曰:我怕吃。
本来我以为这只是我一个人的喜好,却发现不少人竟然与我一样成为“同道中人”。以前也并不在意,觉得这就是一种饮食习惯,一个个人好恶的选择。但是遇到这样的“通道人”多了,自然引起了思考。我知道,我们这些人本来平凡,甚至庸常,根本不是信奉这个佛那个教一直只吃素,也没有那种毅力真的不吃荤。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吃猪肉、羊肉、牛肉能够坦然受之,狗肉却偏偏“臣妾做不到”呢?问之“同道”,答案大同小异,是为——狗,平时忠良,死时可怜,不忍心吃。
确实,我在乡下是见过杀狗的,也见过狗流泪,甚是可怜。尤其是杀自家的狗,更是难以下咽。而且不只是我平时不吃狗肉,小时候听我奶奶讲,我的父亲小时候就不爱吃狗肉,有一次已经吃下肚了,听说吃了狗肉,还一下子全部反胃吐了出来。
但是,因为狗忠厚、可怜而不吃狗肉,这样的理由真的充分吗?以前没有细想,今年过年反正没事,就往深处探究了一番,结果却让自己有了更意想不到的反思。
人,说到底是感情动物。即使在吃什么、不吃什么问题上,只要不是饿得饥不择食(那时节恐怕连人也是要吃的),情感偏好在一个个体人的食物选择上往往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说到狗,的确,它平时承欢膝下,摇头摆尾,撒欢可爱;遇到蛛丝马迹、异响声动,立即吠声大作,看家护院可谓低碳环保。遇到禀赋优异的狗,更可以为了主人安全而尽责搏命,死而后已。在动物界,当真是响当当的忠良之辈,贡献卓著的楷模了。所以,不吃狗肉,理由是成立的。
但是,且慢。说到忠厚,猪不中厚吗?吃了就睡,一心为主人养膘;羊不忠厚吗?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牛就不要说了,敏于行讷于言。说到尽责贡献,猪的贡献不大?当年可是造房子的砖头孩子的学费啊!羊的贡献不大,吃草积肥,庄稼一枝花,可全靠肥当家啊!牛的贡献就更不要说了,风里雨里耕田负重,真可谓任劳任怨啊!那么,是因为比较而言,猪、羊、牛有重大缺点不可靠?也是,老猪呢,看上去是懒了点,脏了点,可是,这是它养膘必需的啊。羊儿呢,身上的味道重了点,平时“咩咩咩”的罗嗦了一点,貌似有点骄傲的意思,可是它比起狗吠来不是温柔多了吗?老牛,几乎平时都没有缺点,受到再大的委屈,也顶多“哞哞”哼唧两声。再说,狗就没有缺点?深更半夜,突然一声大叫,轻则教人睡意全无,重则吓破苦胆;若是遇到狗眼看人低,咬破了路人的手,吓坏了邻居的孩子,还要主人赔上笑脸,赔上医药费若干。这世上,只见过主人为狗的错误买单的,却很罕见为猪牛羊的咬人赔医药费。
既然猪牛羊与狗一样忠诚、有贡献,甚至它们的缺点还比狗少得多,为什么人们还是觉得狗亲、狗可怜呢?唯一的答案或许就在于——距离。是啊,每天天一亮,羊就被放到山坡林下,牛就被安排到水田高地,而老猪呢,恐怕只能在小小猪圈里自叹“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呀却怎么也飞不高”了。而狗呢,却始终与主任寸步不离,绕膝腾挪,既讨欢心于日常,又扬威风于不经意之间,自然日久生情。所以,即使猪牛羊的贡献再大,从内心情感里,主人依然还是喜欢狗儿。
人与动物是如此,人与人何尝不是这样?做父母的,一般总是喜欢老来子多一些,概因大哥大姐都出去劳动去了;做皇帝的,一般总是喜欢重用近臣,概因那些真正戍边守关的将帅不太了解,难以掌控。这样做,可以理解,却经不起天长日久。试想一下,有一天老猪不长膘了,羊儿不出奶了,牛儿不耕地了,主人还有心思遛狗玩吗?有一天,大哥大姐都不出去挣钱了,做父母的还有心思在家逗乐老来子吗?更危险的是,有一天吃苦受累的外放将士都把心思放在拍马吹牛上,皇帝的江山还稳得了吗?多少家庭的悲剧、历史的兴替,都是因为我们摆不平猪牛羊与狗的关系而引发的。“殷鉴不远”,就在“夏后之世”呵。
喜欢吃什么肉,只是个人的饮食爱好;喜欢什么人,却是顶顶重要的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