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时间,自己一直处于断断续续的焦虑和迷茫中。
我复盘了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和学识,结果吓出一身冷汗。
我发现我不仅美貌不足、情商不高、特长不长、见识尚浅、还不够有趣、不够渊博。
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跟我一样的话,我也没什么。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60多亿人,单单中国就有十几亿,而这十几亿人中比我漂亮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比我漂亮且优秀的人,还是很多很多;比我漂亮且优秀且收入高的人依然随便一抓一大把。而我在他们面前,就像一只垂死的小蚂蚁一样渺小又卑微。
这个事实让我没法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了。我坐立不安、焦躁难耐。我觉得我必须要改变现状,不能再厚着脸皮拖社会后腿。
于是我试图用学习让自己变的更美好。
从阅读开始吧,搜罗各界大神推荐的致用类书籍:有讲沟通技巧的、有讲提高阅读效果的、有讲如何变美的、有讲怎样写出一手好字的……每一个我都不想错过。
阅读的过程是枯燥的,坚持很难,我加入了阅读群,每天打卡,写阅读笔记。
为了在群里看起来不那么low,我不断学习笔记术,如何使用方格本,如何正确的阅读一本书…
刚开始我强迫自己一个月至少看完5本书,除去工作,每天挤出1个小时写笔记,1个小时练字,还要定期去做读书分享,强迫自己去做内容的输出。
忙碌并没有使我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反而我发现更多的人比我更努力后,我更焦虑。
于是书籍已经满足不了当时的我,我去听得到,喜马拉雅,好好学习的音频,去性格色彩中心参加线下课。,发现自己的红色性格的过当随意太严重,就去制定修炼计划,每天早6点起床,洗漱,跑步,7点准备早餐,吃完上班,中午空闲时间练字,晚上下班看书写读书笔记,听音频,晚上1点前必须睡觉。
我真的真的很忙,即使每天不间断地听听听,即使每天忙着学学学而忽略了小伙伴让他孤单寂寞冷,
我手机里还是躺着很多来不及听或者说永远听不完的课程。
标签上依然有不断增加的书单和未看完的书籍。
看着这些,我不安,好像不一一听完,看完,我就错过了成为优秀人物的机会一样。
一直持续了两年
我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羡慕过很多人,却从没有过好我的前半生。
你就是答案
看着武老师的《你就是答案》书的封面,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受。
散乱秩序的九个字在封面上舞动着,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句话真的扎到了老夫的内心。
我的独一无二呢?
那么努力的活着,却一直都是追随着别人的脚步,别人好优秀,别人长得美,别人……别人的关我屁事啊……
为什么太在乎别人的评价。
从小时,妈妈总是会用挑剔的眼光去看我,我做的任何决定,她都要试图去打压批判,否认掉,总是说别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好,甚至我都怀疑自己是错的,于是学会了迎合妈妈,努力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久而久之,我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了。
中国式父母,是天底下最爱“别人家孩子”的父母。
在热播的少年说节目上,初一女孩璟颐有一个好朋友吴笛,吴笛是成绩全校第一的学霸,也就自然成了妈妈挂在嘴边的“完美孩子”。
妈妈最喜欢拿吴笛来和女儿作比较:“你看看人家吴笛,数学好,英语好,门门功课都那么优秀,人家考第一,你呢?人家怎么会和你做朋友的!”
而对于女儿的努力,却从来视而不见。
委屈的璟颐几乎大哭:“你自己的小孩,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为什么,你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从来只看得到我的缺点,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比我好!
看到这我很有感触,但也为她点赞。
璟颐说出了我一直不敢说出口的话。
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帕萃丝、埃文斯说,爱控制别人的人有一种奇特的逻辑——我知道你是谁,而你不知道你是谁。
所以听妈妈的,才是正确的。
我妈妈教我如何做才是个好孩子
璟颐的妈妈在教她如何做才是好学生
我长久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就会很容易出现一个逻辑“我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我要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独一无二的自己,我的所有努力都是来自于,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我的自我价值感是来自于外界,不管怎么挣扎,都逃不掉对比带来的自卑感。
只有把关注力放在自己的内心,
投入的去做一件事,并且感受这件事带来的快乐,这份快乐本身会驱动自己继续投入这件事中。
过往的我,试图想要改变自己,学习的焦虑吞噬着我的心脏,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这一切的根源,只是我想变得跟你们一样优秀。
从现在开始,我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