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一周语音汇总
2017.09.06《人为什么要合群》
罗胖:我小时候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一个恶作剧。就是当别人在走路的时候,我会在旁边喊:“一、二、一,一、二、一。”
很快,他就会按照我喊的节奏走路,然后我就夸他真听话。
我们经常说:做事情要有自己的节奏。很多人其实不太明白“节奏”是什么东西?在我看来节奏就是罗胖在文中所说的“一二一,一二一”,这是一种从被动到主动然后到自发自动的过程。
人为什么要合群呢。因为合群的成本低呀。
对于一个人来说,合群降低了思考的成本,别人做什么,你只要跟着做就行了,在大方向上你是不会犯错误的。
而对于群体来说,合群降低的管理的成本,大家协调一致,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
现在都提倡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我看来,一个人既要合群,又要会独立思考。
合群是感性的表现,独立思考是理性的表现。人的大脑没办法时时刻刻,都保持独立思考,因为太废能量了嘛,所以在一些事情上“随大流”(合群)往往是最好的选择,不但省下的时间,还节省了成本。
那什么时候应该独立思考呢?我想,就是当人们强烈的觉得一件事情必须是怎么样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警惕了。就像十六世纪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的一句话:“步入卧室之际,一定要竭力贬低自己的床上功夫,唯此你才有机会为对方留下良好印象。”
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觉得一个结果就应该出现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反思——真的是我们想的这样吗?
毕竟,我们都知道,未经反思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2017.09.05《警惕这三件事》
罗胖:昨天看到这么一段话,说:一个成人,最好的进攻性武器是自己的智商,最好的防守武器是自己的道德底线。
而有人正好相反,他们喜欢用道德武器来攻击对手,然后用蠢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
成长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向外求,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没有,那么父母亲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拿什么。外界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拿什么。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事物没有自我的评判能力。在这个阶段,我们会通过尽量展示自己的才能,去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协作,从而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这个阶段,我们通常在做的是加法。
第二个阶段是向内求。当我们对于周边事物的认知构建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突然就会发现,少才是美。就像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人的认可,用不到那么多的资源,也不必让所有人的喜欢,那些在第一阶段所要争取的,在这个阶段反而成了负担。在这个阶段要做的是减法。
当然,人生的成长有时候是在这两个阶段里不停的切换的,这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主动去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重构自己,就像罗胖说的:成长没有好坏,只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宽。
2017.09.04《人生中,为什么需要小人》
罗胖:有一句话说,人生需要四种人。前三个分别是:名师指路、贵人相助、亲人支持,还有第四个呢?是“小人刺激”。
...
昨晚有一个朋友,跟我倾诉,自己主动从一个部门经理降职到一线员工开拓业务,一番热血的他还没有把业务带上正轨,就遇到了生命中的小人——新上任的部门经理。这个人趾高气扬飞扬跋扈,一上任就把朋友团队所有的人给辞退,还当众宣布停止朋友在两个重要区域的业务。
朋友很苦闷,看着团队被亲手拆散,自己虎落平阳,她说:很想离开公司,觉得没有什么可以留恋。向老铁倾述时,老铁表达了强烈的愤怒,放下狠话让朋友一定要留下来一雪前耻。朋友开始纠结不知道该去还是留。
我说:你只管做好你该做的事情就行了,千万别被他影响情绪,保持足够的耐心,你就赢了。
人生需要两种力量,一种是正向的激励,另一种是反向的压力。正向的激励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学得更好。反向的压力带给我们痛苦,让我们成长。人生中遇到的每一场快乐和痛苦都是对成长的奖赏,如果一直活在蜜罐里,那就永远缺少了对真实世界“酸甜苦辣”的体验。
就像罗胖在奇葩说第四季结束的时候说的那一段话,在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当中有一条沟,掉进去的叫做挫折,爬出来就做成长。
2017.09.03《什么叫“会聊天”》
罗胖: 昨天我们说到《康熙字典》为什么好卖。其实还有一个例子。大家知道法国哲学家萨特吧?
他有一本著作,叫《存在与虚无》,挺厚一本,我翻过,完全看不懂,太晦涩了。
...
在演讲中经常说到的一句话就是,真正会演讲的人,不是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而是在意听众听到了什么。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表现叫做同理心。
作为演讲者能不能够像一个导游一样带着听众走进自己的思维世界,让他们从当中收获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强行赋予的非常重要。
在生活中有同理心,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出酒店的时候你能不能用手拖住玻璃门慢慢关上避免力量反弹到后面的人,比如说能不能在公众场合主动降低自己的音量,说来,真正有同理心的人,内心总会关注到他人,对自己多一些克制,对他人多一些包容。
2017.09.02 《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买《康熙字典》》
罗胖:昨天我们发布了每天听本书的年度会员。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戳此成为「每天听本书」年度会员
有人说,这不是对传统图书的替代吗?不会,世界上出现过的东西,没有一样会真正消失...
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是一种做事情的心法,因为面对未知,我们过去的经验是无法知道我们未来的行动。在那些熟悉的领域,我们可以用过去的经验来知道行动获得确定性的结果。
而在未知的领域,我们所积累的经验是无法指导行动的,这个时候只有用行动去帮助我们积累经验。就像谈恋爱,理论学习得再多,也无法支撑我们的经验,只有去行动,才能从当中收获自我的认知。
就像罗胖经常讲的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个聚会,我在犹豫去还是不去,只要有时间我一定去,因为只有去了才会和周边的资源发生意外的连接,因为和他人互动所产生的协助,也将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好运。
2017.09.01《给你30分钟和1元钱,你能用它收获什么》
罗胖:这个周五上新,我们推出的是过去一年,我们团队用空前资源打造的产品——「每天听本书」年度会员。>>>戳此查收「得到」团队的邀请....
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用每天听本书的。
- 找个合伙人:每天听本书单新年度会员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信息,招募一个知识合伙人,跟我一起购买每天听本书的年卡,很快就有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回应我,今天是我跟他一起共同学习的第一百天。在线下我们见面互相称呼对方,知识合伙人。
- 碎片时间听:罗胖反复提到过,很多人抱怨得到的内容太多了,自己听不过来,包括这个每天听本书。一方面是因为得到的内容做得太好了,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舍不得放弃。每天早上我起床的时候会带上蓝牙耳机,这样子就方便行动,从起床到出门的30分钟里,我就可以听完一本书,碎片化时间也就利用起来了。
- 找个本子记: 每天听本书,不光是要听,在我看来更是要记。对于这种高度凝结的知识,用罗胖的话来说,就是要进行自己的一个知识缝合动作。不管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但凡听完都要随手记录。
- 扑在墙上写:8月份在刘润老师的线下课,我有幸接得知了白板这个放飞思维的工具,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听完课到现在我每天都会花10到15分钟整理,每天听本书的知识逻辑图,通过白板呈现出来,发布在朋友圈,在整理的时候经常遇到灵感爆发,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 最后:每天听本书是我遇到最好的知识伙伴。
2017.08.31 《如何得到“迟来的奖金”》
罗胖: 话说前些年,有人说了这么句俏皮话:3千块一个月,还想雇一个农民工,不可能!3千块一个月最多雇个大学生。
这是说大学生不值钱。
不过,话说回来,大学生为啥可以忍受那么低的工资,而不去做农民工呢?难道是怕苦怕累吗?
不是....
人生终归是选择赛道。刘润老师曾经在个人商业模式的线下课当中讲过,打造个人商业模式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要首先分清楚,什么是简单和困难的事情。
第一条赛道是前期简单,后期困难。比如说像高考这件事情,很多人都以为高考难,但实际上努力一下考个450分是很简单的,但再往后要考到600分或者615分,就比较难了,在这条赛道上挤满了人,大家比拼的是后期的努力。
第二条赛道叫,前期困难,后期简单。比如说人脉关系的建立。建立人脉在早期看不到一点成效,无法立即产生价值,而随着时间推移、关系的沉淀,你就可以开始掌控自己人脉圈的资源,可如果等到需要资源的时候再去结交人脉就特别的难。
这样的事情,恰恰是很多人不愿意持续做的。这个领域在前期看起来很难,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进来,可是一旦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后,就会发现,这个竞技场光芒万丈,一点儿也不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