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个人公众号:只想写字
今日荐书:《诗人十四个》——黄晓丹
毕竟韶华何尝老,休到春归太遽
——俞樾
十几岁的时候,有一位女朋友,尤爱读诗。
古典诗词和现代诗,她都喜欢摘录在本子里。那时候我不太懂她的阴郁、沉默,心事重重,只觉着读书很累,嬉笑玩耍很快,几个熟悉的朋友,过得尚且愉快。
高中的时候,无意读到一本书,忘了名字。只记得她说,以后如果有了女儿,必不会让她在青春期的时候读诗。于是我便想起了那位女朋友。
直到今天,黄晓丹说,那是“青春时代必有的阴暗特质”,“诗人用作品呈现自身的困境和绝望”,而少年尤为喜欢将空洞的思绪和迷茫的心智寄托其中,“当我们在文学中穿行,体验这些非常尖锐的痛苦时”,便自动带入自我的感受,并任其释放。
但其实,诗人们同时也将“抵御绝望的能力灌注在诗歌中”,走进它,还有“富有人情味的智者所牵引、所陪伴”。所以幸运的话,“等我们走出诗歌,过往生命中的伤痛好像也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疗愈”。
但,世间多的是不幸。
以前读诗,摇头晃脑,两倍语速,背得出来,默写满分,即为目标。再好一点,能知道韵律的存在,便偏爱朗朗上口的诗词。再大一些,特地去图书馆找来海子的诗、顾城的诗、北岛的诗,似懂非懂地读,为其中的热烈、冷峻、死亡和温暖而震惊,惊讶于文字的另一种表达。
大学有一段时间,愧疚于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把诗经、离骚等古典文学的作品抄了一遍,过目即忘,实在看不下去。
后来我发现,读诗这件事,还是跟年龄和阅历相关的。
起初读这本书,便是公众号推荐的,说是属于文艺青年压箱底的存货。
很多时候,我不愿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就如我不愿承认自己是学霸一样。在我的观念里,学霸属于那种聪明绝顶,学习非常有方法,效率很高,轻轻松松就能获得好成绩的天才,但我不是,我花费更多的是努力。文艺青年应该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一袭清风,追逐自己内心那一道光的英雄,但我也不是,我只是偶尔伤春悲秋,卖弄文字,渴望守住内心那仅有的温柔的普通人。
但我还是读了它,因为我身体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文艺的。
已经很久没读诗,但这本书经由作者的理解和批注,让诗意外的好懂,而且幽默。每章选取两位诗人,对比之下,评析不同的人生观,阐述不同选择的可能性。
看完之后,我方领悟,读诗,如若不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理想等,那就只是在看对仗工整的文字,虽然能读出来,但不知道什么意思,更加领会不了其中的韵味,这样读诗就几乎少了所有的乐趣。
田园诗人陶渊明写诗,联想丰富,辛弃疾写诗,力在感动(他不仅爱国、勇猛、豪放,写的诗还特别有意思)。陈子昂是意气风发,追求理想的孤绝,张九龄则让人见识到力量之美,为官秉公守则,作诗亦干练质朴。
朱彝尊诗中凄美的爱情故事是年龄的特质,而当你经历足够多的时候,人到中年,你便会成为自我安慰、自我消化的晏殊“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已经具有忧患意识,提前把人生之苦预演了一遍又一遍。
如果再开朗一些,便是可以安慰伤感孙女的俞樾“我亦浮生蹉跎甚,坐花阴,未觉斜阳暮”。最难的,便是成为像苏轼这般超然豁达的人了吧。
我惊羡于苏轼的超然,“谁似东波老,白首忘机”,但也自知无力以其为榜样。
诗海浩渺,有一泻千里的悲伤,有欲说还休的无奈,有用力抑制的痛苦,有自我开导的力量,有豪迈无畏的乐观,有平淡素味的生活。每一种,都是不同人生的写照,有的是平行,更多的是交叉。
写诗的人,自有其写的背景和原因,读诗的人,也必定能从自身经历中抽出与诗词传达出来的能合为一体的感情,从中感受一样的情感流露,汲取一样向前走的力量。
我曾经是交叉的,每个阶段,每种情景,都有极端不同的感受。而现在更像晏殊,知道生活不易,不敢过度快乐,在不幸和痛苦来临之前提前演练,做好心理准备,哪怕精神上已经付出了预演痛苦的代价。
但是我会希望最后成为俞樾诗中的那样: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平生三十余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