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下雨,步行送儿子上学。
儿子对我说:“爸爸,今天都下雨了,你为什么不带雨伞啊?”
我:“你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我带雨伞呢?还是在问我不带雨伞的十个理由呢?”
答:“我是希望你带雨伞。”
我:“好,那你应该怎么和我说呢?”
答:“爸爸,我希望你下次送我上学的时候,能够带上雨伞,我不喜欢淋雨。”
我:“好的!对不起,没问题!下次我送你的时候一定带伞。好,下面我告诉你为什么不带雨伞。”
答:“嗯嗯,好的。”
我:“咱俩都是纯爷们儿,这点儿小雨,不算啥,而且咱俩衣服都有帽子,哈哈哈哈!”
答:“对,妈妈才需要带伞!”
上面的简单对话,让我想到日常我们碰到过的诸多场景,我们常常这样对他人说,也常常被他人这样问。
你为什么不好好写作业?
你为什么不能好好读书?
你为什么不努力工作?
你为什么不把东西放回原位?
你为什么不把这里打扫干净?
你为什么不早一点提醒我?
你为什么不和我提前商量一下?
你为什么不...?
想想当我们问他人“为什么不”以及被问“为什么不”的时候,似乎都不太开心。那是因为这句“为什么不..."后面带有嗔念,嗔念是一种能量,他随着”为什么不“的语言彼此传导,让双方都不太爽。
这个句式的表现形式通常如下:你为什么+否定句。将“不”字,换成"要"也同样令人不爽:
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你为什么要骂人?
你为什么要和他打架?
你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放这儿呢?
以上这些场景,我们都很熟悉。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发生在后厨的对话。我到后厨正好听见小马对楠哥说:
“楠哥,这个草莓酱,你熬完为什么不收起来?”
楠哥:“我正忙着呢。”
我发现对话有问题。替小马补充到:
“楠哥,这个草莓酱,你熬完晾凉记得收起来哦!”
楠哥:“好的!”
这个对话中,小马的意思肯定不是想知道楠哥没有收起草莓酱的十个理由,而是提醒楠哥,草莓酱熬完晾凉要尽快收起来。但表达上却是我上面说的那种语言结构。换一种语言方式和楠哥讲后,楠哥的心境一定是不一样的。这种细微的差别,我们常常难以察觉,但它却会影响言行及事情的结果。
我们常说人的言行是“心境”的自然投射,如果希望他人有我们所希望的言行,那么就需要从心境上,去影响他人,而影响他人心境,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言行,自身言行的主宰,又取决于我们对于自身心境,即“情绪、欲望、念头、言行”的觉知。
所谓的“修行在日常”,这话不是空话、套话或道理,它是可以去践行的。
如果当下很难做到自觉、觉他,那就从改变自己的某些小习惯开始。例如看到问题后,从“质问“变成“描述事实,反馈期望”。
例如:
原句式:
“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写作业?”
新句式:
我注意到你在一边写作业,一边玩玩具,我现在很饿,希望你能尽快写完,咱俩一起吃饭,好不好?
莫责怪,少质问,这是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