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老影片,名叫《一个也不能少》。是大导演张艺谋在1999年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的,灵感来源于施祥生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
这部电影内容非常简单,讲述了农村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一个十三岁的女孩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询问魏敏芝的一些情况之后,觉得她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就去找村长问明情况,因为条件艰苦几乎没人愿意来,无奈之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高老师告诉魏敏芝每天给学生抄一篇课文,等到太阳到那颗钉子的时候再放学,下雨不能让孩子走,刮大风要早点放学……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单身一人踏上了寻找张慧科的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并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笔和文具。
张艺谋导演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教育和贫穷的隐痛,而一个尚未成年的小女孩,面对一群熊孩子,凭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再加上魏敏芝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成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情愫。
这部电影是当时社会农村情况的真实写照,一眼望去,这么多年过去了,可如今社会中国农村教育不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吗?缩小城乡差距这个话题一直盘踞在人们心中,但从本质上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一个不能少》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生源也少。现在好多农村小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教育公平,一个老师不得不教好几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是万能的。可老师精力也是有限的,导致很多农村小学艺体课不能得到很好地培养,因为条件艰苦大多数老师也不愿来农村教书,这是农村教育的悲哀。
现在只要是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大多数家长都愿意把孩子往县城里送,自认为那样孩子就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
第二,农村孩子不比城里孩子。他们比较调皮捣蛋,没有太多漂亮衣服和玩具,几乎没有零食和零花钱,也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多的才艺和见识。他们学习比较被动,所拥有的知识大多数是来自老师的传授。但同样的是,他们也拥有一颗童真的心,她们渴望着那些她们没有的一切。
农村里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她们享受不到父母陪伴身边的温暖,有时候情绪得不到理解,因爷爷奶奶的思想观念不同,很多爷爷奶奶喜欢宠溺孩子,其实这就是孩子恶习的开端。
第三,贫穷抑制人的发展。影中就是一个名叫张慧科的男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弃学打工还债,这不就是对孩子教育的一种剥夺吗?魏老师因为没有钱坐汽车去县城,想过种种办法,最后选择逃票坐车,最终被撵下车。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现在孩子至少都能读完九年义务制教育,中国农村教育有在慢慢在改善。
第四,人的本性也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高老师的孝心、孩子们的童心、村长的责任心、魏敏芝刚开始为的50元变成了找寻学生只为一个也不能少的执着,最后有了一个老师的担当。
第五,当时社会的物价与劳动力不成正比。搬一块砖一分五,女工2元一天,魏敏芝代课费一个月50元,汽车票20.5,汽水三元一瓶。这样的廉价劳动力与颇高的物价怎么能叫人富裕?
第六,人有善恶之分。叫醒在马路上睡着的魏敏芝的中年男子,电视台值班室的那位阿姨,一个还算不错的小饭馆老板,电视台的台长……
影片最后,电视台出面,好心人响应,捐钱捐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不断看到这样的情景,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伸出援手之手,让世界多一份希望。
每一部电影都值得人们反思,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每个人经历不同,出发点不同,所发表的意见也会有差异,但都是真切的反映着社会的状况。希望每个人都能持一颗感恩之心,用微笑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