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选择“年收入7万”还是“年收入8万”?

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

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这是以前一项出名的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

讲这个故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事实上,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伴间的嫉妒和攀比。我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来自比较。

嫉妒总是来自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会被人嫉妒,除非对方也是皇帝。对此,美国作家门肯早有妙论:“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一年多赚1000块,你就算是有钱人了。”

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的效用是绝对的,行为经济学则告诉我们,金钱的效用是相对的。这就是财富与幸福之间的悖论。

到底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你今年收入20万元,该高兴还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奋斗目标是10万元,你也许会感到愉快;假如目标是100万元,你会不会有点失落呢?

老张最幸福的时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做“万元户”的时候,虽然现在自己的村镇已经改造成了城市,拆迁补贴也让自己成为了“百万元户”,但他感觉没有当年兴奋,因为邻里都是“百万元户”了。

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不难明白,得与失都是比较出来的结果。

一般人对一个决策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该结果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变化而完成的。人们看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看最终结果与参照点之间的差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