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出现过以下类型的沟通场景,并发现在这样无意的沟通中,总有一方受到伤害,你甚至都不知道伤害的存在,直到别人提醒了你?
1、你感到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了,因为你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许多事情,于是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
2、邀请朋友晚上一起大餐一顿,结果朋友有事谢绝了你的邀请,你的回复是:“你这样会没朋友哦。”
3、看到小伙伴买了穿新买的衣裳,你觉得衣服不好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你这审美真是可以了。
一、《非暴力沟通》分享了是什么让我们在无意中暴力沟通?
1、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例如,上级布置的工作是你不想做的,那你就会认为他“太过分了”,或者有人开车横冲到你面前,那么你就认为这个人是“混蛋”。
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2、进行比较评判
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如果你习惯于拿自己和别人做各种对比,并且体现在表达上,那么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最常见的例子是家长在发现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会说别人家的小明可是考了满分。
3、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
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当我们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我们也就试图回避责任。
·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为什么打扫房间? →因为我不得不做。
·我们的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
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个酒鬼。
·上级的命令
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叫我这样做。
·同伴的压力
为什么要抽烟? →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
为什么我必须做我讨厌的工作?→因为我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一个父亲。
·无法控制的冲动
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例如文章开头举的第2个例子。例如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职责就是管教孩子,让他们循规蹈矩。可是他们也会发现,当提出各种要求,最终还是无法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生活。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教会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二、先来看看《非暴力沟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有以下四个方面:
1、观察,避免直接评论
①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因为人们听到批评,大多数情况下会产生逆反心理。
②区分观察与评论:
A、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我看安迪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
B、“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你总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2、表达感受,避免只说想法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评价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失落”是表达感受的词语。我们需要建立起表达感受的词汇。“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实际的状况。例如,如果我们说“我感觉良好”,“良好”这个词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别的。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3、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而《非暴力沟通》主张我们了解自己感受的根源和需要,而不指责对方。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4、提出具体的请求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例如,妈妈们很经常对孩子说“不要出去玩,不准吃零食,不能玩手机”,对自己的另一半说“不要看球,不要玩游戏,不要吸烟”,却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果换成以下的表达,告诉对方,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这会让我们的相处更愉快。例如我们不希望孩子在吃饭前吃零食,我们可以事先和孩子约定时间,告诉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达成一致后,互相提醒执行。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借助这四个要素清晰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方面是借助它们关切地倾听。我们首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对于如何倾听,我们下篇文章继续分享。
以上。
end
我是双桅船sansa
为打造“平行世界”而精进着!
一起阅读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