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第一组课文与动物有关:《老人与海鸥》(看到这个课题,总是想起《老人与海》)《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
《松鼠》是俄罗斯的,写的是一只野生松鼠跑到家里来,与这一家人和谐相处的种种趣事;《脚印》是日本的,写的是一个男孩子与狐狸一家彼此相助的事,很清新;另外两篇是中国的,其中《最后一头战象》作者沈石溪。
很喜欢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这是他的一部短篇,选入课本时有改动。也许是考虑到孩子们的理解水平,以及情感教育的需要,删去的恰恰是能够表现人性复杂的部分。课文中,人们对嘎羧的尊重,以及嘎羧对战友们的怀念表现得很感人,但“我”与波农丁跟踪它的原因被略去了——跟着它找到象冢,取象牙发财。这个主意是照顾了嘎羧26年的波农丁提出来的,初读时我很意外,为什么他与嘎羧待了那么久,却在它去寻找祖先坟冢时生出这样卑鄙的念头呢?“我”也知道这个念头很卑鄙,却仍然被诱惑了,只能说人心对财富的渴望太强烈,强烈到不择手段,不顾道义。
当然,最后他们空着手回了寨子,看到嘎羧将自己埋葬在战友们身边——那是为帮助人们抗击日寇而壮烈死去的战象啊。26年了,也许嘎羧日日夜夜思念着它们,才在临终前没有去祖先的坟冢,却去了战友们的埋身之地,在它们身边安眠。面对着闪着华贵光泽的象牙,面对着嘎羧高贵的遗体,他们感到了人类灵魂的猥琐。
与动物相处时,人类往往显得猥琐。
最近看到一个关于海洋馆的视频,是一位外国记者指责与控诉:单鳍立起的海狮,求吻索抱的鲸豚……这些正在为人们做着种种表演的动物,本应自由自在生活在自己的家园,却被追逐暴利的人们捕捉圈养起来,它们做着种种违背自然习性的事情,这个“学习”的过程会有多么苦难,其实可以想象。它们中有些已是满身病痛,本应去接受治疗,却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在舞台上扮着小丑,只为博人们一笑。这是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痛苦吧?只是它们无法付诸言语。那位记者说在西方国家,海洋馆的相关产业正在萎缩,而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海洋馆产业却在迅猛扩张。我不知道她的这种结论是否客观,但的确在此之前我没有考虑到那些在舞台上表演的动物们的感受如何。何况,观看这些表演的多数是孩子。
其实,课文不改又如何呢?让孩子们直面人性中恶劣的一面,多一些反省的习惯与勇气。这样,当他们长大以后,才能真正学会克制自我,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