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思考的动力,问题是学习的源泉。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问题式导学模式,要求教师多提问学生,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已成司空见惯的行为。然而,静下心来细思,发现课堂中的问题有很多是为了问而问,流于形式,失去了问题存在的实际意义。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是让教学更加的高效,这是问题设计的初衷。满堂的“是不是啊”“对不对呀”“好不好啊”,看似热闹的课堂有多少思考的成份呢?大量的陈述性的概念提问,照本宣科的内容表达,思考的深度在哪里呢?
如何让问题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呢?首要是设计出有效的好问题。那好问题从哪里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首先,问题来源于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以及批改作业和试卷。教师对所授课的内容进行详细阅读,思考找出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对即将授课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问题的内容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这些问题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呈现在学案或者课件上。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及时根据授课过程中具体的推进情况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对问题进行调整,追问,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及时生成新的问题。在作业批改中发现学生错误较多的知识,教师进行记录,归纳总结,形成问题,在作业讲评中进行提问,还可以针对性提问出错的同学。
其次,有效的问题一定要指向明确,问题的内容一定要具体。有些问题范围太大,或者指向不明确,会让学生很茫然,不知道思考的方向。在作业批改时,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出错较多的原因之一是读不懂题目,想不到出题人的意图,常常是答非所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明确。比如,一次听课时,有一个老师给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知识点。这个问题的范围就过于宽泛,老师提问了好几位同学都回答不理想,老师很生气,学生很迷茫。结果老师公布答案后,好些同学好像茅塞顿开———原来是问结构和功能。如果这个问题在抛出时这样问:请同学们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归纳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异同。这样的问题就很明确具体,也会更有效一些。
再者,有效的问题应该具有层次性,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的深度,也不能太难,难得班里一半以上的同学答不出,甚至只有个别同学能回答出来,这样的知识点教师无需设问,直接讲解会很更有效。
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