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有言道:“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所谓“和而不流”即指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实则将其拆开分析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含义。
“和”包括与他人,与自然,与自我三方面。首先,在与他人方面,我们应与他人和睦相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或许是擦肩而过的路人,或许是只与自己有一丝交集的人,或许是生死之交。在我们与他人交流时,都应该和善对待,哪怕是陌生人,给一个适时的微笑也是“和”的表现。其次,在与自然方面,我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上个世纪,人类总是着眼于征服自然,主宰自然,过分破坏自然,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如过度砍伐树木,从而造成泥石流频发等。我们应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免得日后自作自受。最后,在与自我方面。我们常常面对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自己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此时,我们应协调好自己的内心。
“不流”包括不盲从他人,做自己;行事正派,光明正大;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世俗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不盲他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善自我,在嘈杂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一方净土。在为人处事上,为人落落大方,坦坦荡荡;处事上放宽心胸,学会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他人相处更轻松,自身也能更加轻松潇洒。在越发功利的社会中,不要太注重名利,学会释然,往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会奉献,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看似空洞的话,在生活中却到处能体现,如公交车上,给老人或孩子让了位,自己也会心情愉悦。往往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也能悦己。
简单的三个字包含如此多的为人处事之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总是能让人从中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