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要学会做自己的英雄。
2017年8月3日 小雨
这几日没有写文章,除了不是总能写出来有点内容的文章之外,也是不想经常花三四个小时来用在这上面……刚才大略的看了几个简书里比较火的文章,然后到自己的主页时,好像是从人山人海的集市走到了过道上卖老鼠药,蟑螂药的地方……我一直都觉得他们每天出来卖这些东西还不如直接带个碗出来。
刚才看了《傲慢与偏见》,早就想看这个电影了。因为希望能在这部作品里感悟到我们人格里的“傲慢”和“偏见”,尤其是几乎人人都难以避免的,模糊了事物原貌的“偏见”。但是我并没有得到我预想的感悟,而且不是很意外。几乎每次看外国文学的名著,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我觉得一方面是中外文化差异大,这个差异不是文学上的,而是生活文化上的。有时候一件事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但我并没有看明白刚才发生了什么。再有一方面,就是自己领悟能力的问题吧。
就像我在《百年孤独》里没有读出来孤独,在《傲慢与偏见》里也没能读出来作者对人性的解释,我想要的那种解释……但是当然不会觉得白读了,如果有一天在网上读到网友对这两个小说的感想,或是在现实生活中遇见真的喜欢这两部作品的人。听到他(她)们的想法时,也许会引起我的观看记忆,并且点透某个地方。
而且对我自己来说的话,也并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在看《傲慢与偏见》时我关注的其实就是二女儿『伊丽莎白』能否一直保持着她的自尊。因为太多的故事都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在20来岁的时候面对生活有着挑剔的选择。但在人过中年之后日子过得恍恍惚惚的,现在的生活貌似还不如曾经放弃的一些选择。而回忆里的尊严,自己的理想生活什么的就像是人生里虚无缥缈的一段景色,一段食之无味的景色。
我差点以为最后的结局是伊丽莎白四十来岁的时候,站在窗前偶然想起了年轻时的故事,然后情不自禁的笑了笑自己。虽然也不见得没有生命中的那个对的爱人,就会失去她自己。伊丽莎白也许可以忍过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在经历任何坎坷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的人格。哪怕是为了生计嫁给了谁,但是她可以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选择。”
我所看到的“傲慢与偏见”,一点都没有我所预想的人格缺陷中的“傲慢与偏见”。如果说那个凯瑟琳夫人足够傲慢的话,在几乎每一个英国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里都有这样的角色。她的这种傲慢,傲慢得不够深刻……
也许我想看见的,是那种偏离社会的人格。所以在那样的时代背景,故事背景下我读不出作者想表达的那份“傲慢与偏见”吧。当然,一部文学名著肯定不是那种仅仅为了表达某个概念而写的。通过书写现实生活故事,反应人物心中的内在世界。我认为这是名著的通性,也是可以在历史长河里流传下去的原因……
对于名著也许我了解得很少,了解得太简单了,但是重在学习嘛……没有网络的年代,读书也许更容易一些。读书一件主动获取精神粮食的事,而电影,电子游戏什么的都是一种被喂食的方式。因为这些人们制作出来的东西就是要吸引人的,吸引人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属性。所以为什么好多充满格调和寓意的电影都在市场上“死掉了”,就是因为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其实归结自身原因的话,是不是自己的这个东西写的,拍的还不够好。足够好,你就去做世界名著,我们其实看个电影只是想图个乐子……并且事实证明脱离大众生活的是你们这些搞文艺,搞文学的人。有什么用呢,有几个能搞艺术搞成的。就算有,那也是家庭条件优越的。
我只是想写一点,关于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之间有隔阂的现实情况。不全面,也不见得都对。
其实说那些在内容上下功夫的作者,和那些在事业上更关注职业本身,热爱自己职业的人都非得成『大家』,肯定是不对的。大家往往存在于充满缺失的人类社会里,而越是完整的社会,越难以,甚至是不可能再出现所谓的『大家』。也许就是时势造英雄的道理。而英雄造时势除了自身硬之外,也得有适合让他(她)做英雄的环境。
而这个年代的“英雄”,大概是不问世事了罢。不干预别人的生活,也是一种修为。毕竟世界不是那么需要一些个思想家,文人什么的来指点些什么,来干预现实世界的问题。这里的文人不是指那些只研究文学的人,而是像古代的名人那样,能读书,能引领时代的正向潮流,又能治天下的人。
弗洛伊德说人是有“力必多”的,而艺术家大多是这个『力必多』比较多的人……就是总是有多出来的心思去思考人生,去做一些超自然的事儿。没办法,他(她)就是那样的人,就像有的人天生就觉得想多了没意思,也有的人不敢想。
『力必多』也许不只是艺术家才富有的东西。我觉得伊丽莎白也是一个『力必多』比较多的人……
(最后,欢迎有来讨论《傲慢与偏见》和《百年孤独》的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