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看完有几天了,总是说想着写篇读书笔记,一拖再拖,果然没了灵感。所以,万事不能拖,灵感要随时记录;好了,还是说下自己看完后的感悟;
百度百科对心智的解释如下: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
之前上个周日参加的微课@彭小六分享《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有提到心智起作用的过程是:看——思考——储存——行动这样的一个闭环的路径;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会进行思考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存储起来,在相似的情景中践行;必须要清楚的一点是,我们看到的任何事或物的一面,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就像我使用魅族手机,上下班路上会看到比较多的使用者。
古典老师说,心智的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那么,心智到底是什么?之前我对它的理解并没有什么概念,还幻想着打开心智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从此就可以一路向上了,果然是多想了。用李笑来老师的说法,心智其实也是只我们的操作系统,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一样。它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是围墙也是阶梯。如何讲?
在讲之前,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是一个有安全的人吗?我是否对现在生活感兴趣?出现错误,我是承担责任还是抱怨他人?我是不是我自己?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总是会体现在对人或者对物的依赖上面。他们坚信,没有某个人,或者某些物品他们会没有安全感。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大概是他们从小就被言传身教了很多关于如何依赖自己之外的人或物来充当安全感。时间长了就会上瘾,慢慢的他们从看到,到思考我自己离不开他或者它,然后整理保存在大脑里,用行动去找寻自己可以寄托依赖的人或着物;
对生活提不起兴趣,想做很多,脑洞很大,却从来不行动,因为害怕自己做错,害怕会有什么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害怕……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心智告诉自己说,不要去做什么什么,你看谁谁做了就失败了;对某事很感兴趣,做了两天就停了下来,自己开始没有找到自己的成就感,然后就选择放弃。然后也就没有了然后。
《欢乐颂》中有个情节是小关帮助同事做工作,因为同事交接是数据出现错误,自己也没有过问就在没有审核的情况下签了字,然后被主管训斥,她委屈说是因为某某做一半感冒自己帮忙做的,她没有交接清楚。但,为什么主管还是认为是小关的责任?这项工作最后有个关键的点就是确认签字,小关在没有审核的情况下,就签了字。这显然是自己对工作不负责任。她委屈的解释说出错的部分是同事做的,不是自己。如果是你,你帮了别人做事,但出错了,还被训斥,你会不会抱怨说是别人的原因?
然后,随着越来越来你越来越大,身上的身份越来越多。特别是到了一个谈婚论嫁的年龄时,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会不会给灌输她们的人生经验,你是要带上谁的面具来演一场他们导演的生活剧?
只有你真的静下心来去观察自己所做事情的背后模式就会发现,我们行为习惯早已经被固有的模式给加了围墙。我们不断地重复这个心智的运转机制,就越会加深我们的依赖性。然后从一个方面逐步蔓延至各个方面,我们还会给自己点赞说,看吧我就知道是这样!然后继续去循环。
升级的方法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觉察到被现有的模式为框住了,无法更近一步;这时就要思考是哪部分出了问题,如何进行改善。改善后再次循环。
我们的心智模式常年不变,就像鱼生活在水里,混混沌沌,不知不觉。当我们看到两个世界之间的微小差距,有了差距体验,就会慢慢开始对想像的世界有所察觉,也就是后知后觉;越来越多的后知后觉体验让你在停滞不前的时候能马上做出反应,这是当知当觉;最后,在事情发生之前替换自己的固有模式,挑选更好的模式应对,这时便先知先觉。
就像电脑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手机app都在不断的升级,所以,想要看到围墙外面的世界,就要自己搭建阶梯,登上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这个只能从内向外,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法影响本质,所以只能靠自己。
心智本身,即是围墙,也是阶梯。如何转换,看自己是否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