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80后小伙伴共同探讨了儿时公共厕所的设计问题。原来全中国80年代的厕所都长一个样。每个公共厕所都承载着一群小朋友的噩梦。
我的小学厕所,坐落在教学楼斜后方的低洼地带。从教室到厕所,要经过一条特别陡峭的水泥楼梯,而且是台阶特别高的那种。对于一年级的小豆包来说,下台阶会劈叉,上台阶磕下巴。短暂的课间十分钟,全校六个年级同时向一个厕所发起总攻。低年级的小朋友恨不得手脚并用,连滚带爬。一年级的我,曾经一头栽在高台阶上,差一点出溜到底。
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好有年代感的措辞),到达一栋用红砖砌成,四面漏风的建筑。男左女右,认清方向。在进去之前,不仅要鼓足勇气,还要深吸一口气。
厕所下方是巨大的化粪池,在池子上方,砌水泥平台,平台中间纵向镂空,形成若干个蹲位。蹲位下方直接可以看到化粪池。冬天的时候,一阵阵冷风,吹得浑身打颤。蹲位的跨度,对于小朋友,尤其是腿短的小朋友,真是巨大的考验。
厕所环境复杂,气味浓烈,没有灯,全凭从墙壁上方的花砖缝中透进来的几缕若有若无的光。当你鼓足勇气冲进战场,必须凭借敏锐的判断力,第一时间找到相对干净,排队人少的蹲位。
那个年代,还不知“隐私“为何物。公共澡堂、公共厕所,好像只要是同性别,就无伤大雅。所以,在众目睽睽之下上厕所,习以为常。
瞄准蹲位后,迅速研究下脚的最佳位置。动作必须连贯,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犹豫。
背带裤,孩子们上厕所时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既能夹住带子不下滑,又能顺利脱下裤子,还能快速穿上,考验的是手眼脑的高效配合能力。能够驾驭背带裤的孩子,绝对是厕所中的王者。
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对不起,冲不了,这样的砖房厕所,没有水!
熬到上初中,换了教学楼,以为厕所会有所改进。现实又甩了你一巴掌。除了你的身体条件变好了,其他硬指标都没变。不仅如此,还多了一项技能——打扫厕所。大扫除,最害怕的项目,没有之一。
上高中了,新学校、新教学楼、新厕所。厕所终于通水了!这次牛掰了,先是用水泥砌一条长长的沟,里里外外瓷砖加持,光滑又锃亮。沟上方,用瓷砖墙隔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蹲坑从纵向变成了横向。虽然间隔的墙壁,只有一米高,但还是比原来的全暴露,稍好一点。不用和等位的人面对面,但要牺牲半个臀部的侧面。
第一个蹲坑的前方设置了一个高压水龙头,定时冲水,一路冲到最后一个蹲坑,进入下水道。在当年看来,挺先进。不过,由于不知道何时放水,且放水的动静挺大,正在如厕的,会被吓一跳。为了实现一条龙冲净,水压较大,喷溅现象较常见,所以,一到放水的时候,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按顺序逐个蹲起。仿佛一排马里奥,挨个顶蘑菇。
水压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厕所的干净程度。如果内容太丰富,很可能在最后一两个蹲坑出现拥堵。第一个位置直面大水压,有点吓人,所以一般二、三位较为抢手。
从旱厕到水厕,公共厕所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是80后独有的珍贵经历。送给当年一起结伴上厕所的小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