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除形式主义痼疾 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乎事业兴衰。形式主义作为作风建设的“顽瘴痼疾”,如附骨之疽侵蚀党的肌体,割裂党群关系,阻碍政策落实。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标本兼治的举措,方能彻底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一、形式主义的现实危害:侵蚀执政根基的“无形之刃”

形式主义表现为重“痕”轻“绩”、重“表”轻“里”,其本质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在基层工作中,一些干部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将政策执行异化为“摆拍留痕”“数据造假”,导致党的惠民举措悬空、改革红利缩水。例如,某些地区为应付检查大搞“盆景式”调研,耗费资源却无益于民生改善。这种“假作为”不仅浪费行政资源,更严重损害群众对党的信任,动摇执政根基。 

二、形式主义的深层根源:权力观扭曲与制度执行乏力

形式主义滋生蔓延的根源,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他们将“对上负责”异化为“唯上是从”,将“政绩观”扭曲为“数字游戏”,甚至以“痕迹管理”替代实干担当。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制度执行中的“宽松软”。一些地方考核机制过度依赖台账报表,监督问责流于形式,无形中助长了“重形式轻实效”的风气。例如,某地扶贫工作中,干部为应付检查而“填表造册”,却忽视实地帮扶,暴露出考核导向的偏差。 

三、革除形式主义的治理路径:以自我革命推进标本兼治

1. 以上率下,强化“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领导干部需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以“解剖麻雀”的务实态度破解难题。如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通过压缩会议文件、规范调研接待,倒逼干部从“纸面落实”转向“脚下沾泥”,为作风建设树立标杆。 

2. 完善制度,构建科学精准的考核体系。需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减少不必要的台账检查,推行“大数据+实地核验”的监督模式。同时,将形式主义问题纳入巡视巡察重点,对“假装努力”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形成“实干者得利、作秀者受罚”的鲜明导向。 

3. 筑牢防线,激活基层监督的“神经末梢”。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畅通“指尖举报”“扫码评价”等渠道,让形式主义无所遁形。对搞“形象工程”“数据注水”的行为,要依规依纪从严查处,形成“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防止“破窗效应”。 

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祛除积弊也非一日之功。新时代党员干部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严在经常。唯有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方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