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没有终点
——读《道德经》有感
将军中学 语文教研组组长:紫气观止(陈明)
老子五千言,最让人回味无穷的便是“道”,什么是“道”?老子没有为它下定义,他只是说:“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他说得似乎有些莫名其妙,可它却这样深刻地印入你的脑中,让你无法忘怀。
什么是道?为什么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为什么可以用语言说出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带着这些疑问古往今来许多哲人毕其一生,求道不止,而成一家之言,而开一派之先。
庄子求“道”不止,而开南华一派,追求逍遥,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而关于“道”,大多荒唐之言,想象奇特,而不着边际,故称“三玄”之一。非止庄子求“道”,其实战国百家皆为求道者。而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非子,儒、墨、兵、法于求“道”中各自成一家之言。
关于求“道”,最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韩非子根据老子的道从无形的法术势的变化中而独立创作法家理论之大成《韩非子》五十五篇,十余万言,开中国依法治国之先河,而深得老子治国真传。而什么是“道“?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韩非子求“道”,第一个把“道”定义为万物所成之源,万理所依之本。而自此,似乎终于有“可道”之“道”了。但是,关于什么是道的争论并没有停止。
到了汉代,张道陵求“道”而创“天一道教”。道教以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追求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为最高境界,作为宗教组织立教观于名山,炼丹修道,符录斋醮,而离“道”之本源越来越远。
而什么是“道”?有人说“道”是老子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觉,把“道”说成“神秘主义”直觉,这种认知不仅对于求”道”无所帮助,而且有碍于真正的求“道”。自汉张道陵起近二千年来,而无得“道”名家,确实与这种“离经背道”“缘木求鱼”的求”道”方式有莫大的关系.。
什么是道?老子开篇明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道”的特点是非恒,非”恒”者,不停变化之谓也,因为变化的绝对性,故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而且“道”无形而成万物之始,“道”有形而成万物之母。老子用“无形”以形容“道”之细,而无限趋近于零;用“有形”以形容相对静止的万物之外观。由无形之道,便构成了无数相对静止的有形之物,天、地、人概莫能外。由此我们知道“道”最显著的特点是运动变化,这“运动变化”可以是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变化,也可以是人类的社会变化,也可以是生物界的物竞天择,总之,这“道”在运动变化着,演绎着无穷无尽的物质世界。
既然运动变化是道的显著特点,那么求道就得从“有形”之物着眼,从“无形”之细处入手,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这便是求道之途。从“无形”之细处入手,就是从微观入手,微观世界之粒子运动也即是老子形容的“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现代科技的发展,众多科学家在微观领域的努力探索,让我们无限接近“道”的世界。其实,我们的古人在“无形”处,也建立起了他们的解释万物生成的数理模型,这就是“周易”模型,《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这套模型建立起来的阴阳学说,影响了中国三千年,但终归流入坐而论道,成了玄之又玄之学。
我们既知“道”的第一大特点是运动变化,而“道”又是如何运动变化的?老子又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性,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道的第二大特点。以阴阳为例,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和阳两种性质,所谓抱阴负阳,即事物的同一性,而在同一性中又存在着阴和阳的矛盾与斗争。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同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都能向自己的对立方转化。“反者道之动”,这便是“道”的运动规律。
由此可知“道”是运动的,“道”是对立统一的,从“运动”的“对立统一”的角度去观察,探究事物,这是求道的必由之路。而求道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矛盾。如何解决矛盾?老子说“其发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沣,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关联到“道”的第三大变化特点,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要解决矛盾,首先要把握矛盾的性质,并因此”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把握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无往而不胜。量的多少,又是“质变”的关键,求道者焉能不细心于量的变化呢。
道是什么?老子的五千言启示我们,道具有三大特点,它无形,在永恒的运动中;它有形,在对立统一的矛盾着的事物里;它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形成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所以“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而求道,就是追求真理,永远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