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很奇怪,按理来看,一个人家庭观念淡薄通常和糟糕的境遇是分不开的。可有的人自小被父母带在身边,从未做过一天留守儿童,吃穿不缺;没有遭遇过毫无理由的虐打;父母关系和谐...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人家庭观念淡薄通常意味着这个人对家庭不负责任或是责任心不够强,对家里的事情不是那么的在乎,不问候,不关心,不牵挂,心里只顾着自己,不太想和父母交流,或者不知道怎么和父母交流。上述描写中提供的环境似乎并不能作为其产生的理由。
我姑且想象出几个场景:
如果家里自小就不存在嘘寒问暖的氛围,每天出出入入的问候都由门框上贴的对联“出入平安”所承包,没有人关心你的行踪...
如果家里每到饭点,大家总是各拿各的,餐桌上常常不见人影,没有人关心你一天的生活...
如果还作为孩子的你好奇心重,总是围绕着一件事物提出天马行空的想法,问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而家长回复的不是无言沉默就是冷冰冰的拒绝...
如果家里总是给你树立一种你是外人的观念...
如果家里没有给予你信任感,父母总是一次次地给予你情感上的打击...
正是因为这样在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尚且年幼的我们会很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以至于时常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幼年时自发地亲近接触被拒绝了,长大后就更不懂如何“刻意”而又自然地建立亲密关系了。或许也不想要去费力花心思了,被拒绝时的痛苦与害怕的情绪会随着情景的发生一次又一次地浮现,为了免受折磨,远离触发源和封闭自己在自我保护机制中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体贴一点,体谅父母地想想,如果父母并不是不爱你呢?他们或许也不懂,没有人教他们要如何与自己的子女相处?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文化,不能理解他们既然为孩子们全了温饱,为什么孩子们还会对他们产生怨怼?他们或许也没有体验过这种温情抚慰,不能将心比心带给我们想要的情感体验;他们或许也不成熟,为生活所迫,偶尔也想先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在外奔波的劳累使他们除了保障基本物质需求无暇顾及其它...
可能是因为学识阅历过于浅薄,我一直不是很明白“爱”这种过于复杂的感情,它的含义有很多种,形式有很多种,表达有很多种...你不能独断哪一种就不是爱了,你接受了它所以认为它是爱,不接受却不能说它就一定不是爱。
有一种爱是寡言的
它的付出也许是独断的
它的温柔可能是执着
有一种爱是朦胧的
它的付出也许是不自主
它的温柔可能是迷惘
有一种爱是无形的
它的割舍是因为一种希冀
希冀所爱的人
拥有比自己更幸福的人生
它的放弃是由于一种不舍
因为爱得太深
所以选择放开对方的手
它能影响你,改变你,你的感情在一念的操纵间,也在细水长流的摸索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