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才是让自己感到幸福的?
可能会有很多答案:
得到社会的尊重、权利的被保护、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待遇及地位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减负、与教学无关的干扰减少等等。
以上诸条,只有“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才是教师通过主观努力可能做到的,其他的身不由己。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心情。
一堂课是否成功,当然取决于教师知识的积累、知识面的广度、对教材的把握和认识的深度、备课的充分与否、课堂教学构思的合理性、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等等。
要求很多吧?哪一方面做得不到位,就很可能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效果。
我的心情就经常被一堂课结束后的感受所影响。
当下课后,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给你鼓掌,表情带着钦佩和不舍,这时的我,真的感觉幸福满满。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上的学生其实是不太好伺候的,他们众口难调,思维有时是想象不到的活跃。他们既要求老师做到知识准确、条理清晰、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又希望老师教学不死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学生的要求可以理解,但对当老师的来说,无形中平添了多少心理压力?
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就应该在课堂效率和效果方面下功夫了。
我当然也有过许多不成功的课堂案例,虽然没有让学生昏昏欲睡,但课下心里却闷闷不乐,不由自主地就会反思:这堂课失败在哪里,应该获得什么教训。
相反,讲完一堂自认为成功的课,心情舒畅畅,吃嘛嘛香。也会总结经验,希望更上层楼。
尤其是一些比较难把握的课文,掌控得当,课堂效果好了,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或点头称许,或豁然开朗,甚至掌声鼓励,我心里那个自得油然而生,如果不是当着学生的面,真想笑逐颜开,手舞足蹈呢。
举两个例子吧。
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由于学生对时代背景及作者思想比较生疏,是一篇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其中许多警句式的文字学生不好理解把握,文意就不容易吃透,经常稀里糊涂学完,仍不得要领。
所以,在充分备课查资料、仔细咀嚼鲁迅语言深刻含义并自己理解之后,我大胆采取让学生课堂提问、讨论后我做分析回答的办法,取得了比较好的课堂效果。学生因为不理解的地方多,问题也多,而且,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的,他们容易感兴趣,课堂讨论气氛也就热烈,听得也就认真。我作答后学生也都满意,解决了他们的难点,课堂效果自然不错。下课时,学生热烈鼓掌,我也被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得意得头晕。
文言文学习是学生的一大瓶颈,学生由于古今文字、特殊句式、语言表达、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局限,往往感到学起来吃力,且兴趣不足。
我讲文言文,除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外,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加入一些相关知识、轶事趣闻,甚至加入一些搞笑的作料,学生立刻来了情绪,(话说什么反串、穿越之类的手法,我早就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了。)只要这些办法运用得当,能放能收,不偏离此课中心,效果就相当不错,学生就特别喜欢听我讲文言文。这样,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比如讲贾谊的《过秦论》。这是一篇史论,且表达上具有“赋”的特点,讲起来容易枯燥。
我就利用本文以大量史实为依据的论证方法的特点,就史料的拓展和分析,设计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作者的构思巧妙之处,从而理解贾谊运用的衬托比较的手法,是如何形成巨大的反差,是如何为下文论点的推出作完美的张本与铺垫的。当然,我加入的历史知识和搞笑作料也一直带动着课堂气氛。读到最后,学生不免对贾谊构思的巧妙,论证的严谨恍然大悟,击掌赞叹。
我每次这堂课讲时,精神都高度紧张,讲完都很累,但很充实。
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没有止境的,当我们把我们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且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我觉得,当老师的真正快乐与幸福,不就是一堂堂成功的课带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