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关注的主题是“中阴”。对于一个陌生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再下来,从实用性的角度,了解以下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中阴?
中阴在藏文中发音“bardo”,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间的过渡或间隔。
藏传佛教中把人的整个存在分成四个实相: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然后就得到了四种中阴:
此生的“自然”中阴:包含生与死之间的整个过程。
临终的“痛苦”中阴:从死亡过程开始,一直到所谓“内呼吸”的结束为止。而这里死亡时的心性显露,被称为“地明光”。
法性的“明光”中阴:包含死后心性光芒的体验。
受生的“业力”中阴:就是通常所说的中阴身,一直持续到投胎有新生命为止。
中阴有什么作用?
中阴最大的特色就是极度不确定。我们经常生活在模糊和变化之中,所以心总是在混乱和清明之间进出。所以中阴的状态就是处于清明和混乱、困惑和智慧、确定和不确定、明智和疯狂之间的一种持续的摇摆不安。而我们每时每刻都面对变化,面临选择。中阴这种状态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生命只不过是生、死和过渡期的永恒流动。中阴教的说法是,把每一个时刻的经验都看作中阴,因为每一个思想/情绪都是从心性产生,又回归心性。如果讲这种变化、过渡看作转化的机会,人会变得更敏感、更警觉,在面对死亡发生时,就更能做好准备,获得最大的解脱机会。
以上,都是根据书中内容的总结。脱离书本和专用词,我的理解就是:我们面对无常变化,每一次变化都面临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机会。
另外,书中提到临终的中阴是最大的解脱机会,很多上师是在圆寂时才最终证悟,所以很多大修行者死得另人惊讶而富有戏剧性。这一点,突然引起我记忆中的一个片段,小时候读水浒传,对鲁智深死的那一段印象非常深刻,我惊讶于他对于师傅话语的笃信和对于圆寂的无畏与豁达,但是一直想不明白是怎样的原因,今天这一小篇文章读下来,我愿意让它帮忙我成为解读那一段的部分。
特意再次翻看了水浒中的那一段。
那是武松和鲁智深夜宿六合寺,鲁智深是关西汉子,没到过浙江,没过潮信,寺内僧众给他解释潮信。以下,摘自《水浒传》
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
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
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
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
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
......
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我不知道鲁智深懂不懂得佛法,知不知道什么是中阴,可能他并不知道吧,毕竟连圆寂都是别人告诉他的,但是特别喜欢他那种面对生死的态度,活得酣畅,死得洒脱。
(我的读书随笔,我做主,写到哪里算哪里,这也是一种选择,哈哈哈)
连载功能已经开通,欢迎关注:陆拾读书。
西藏生死书:我的读书随笔链接汇总:从这篇开始记录这本书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