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写读后感,读书是一件很个人的体验,而且这体验有很大的时间局限性。我读书的感受肯定和别人不同,而在此刻读书的感受又和以后不同。这样看来,写一篇读后感于人于己都无甚益处。但我确实很喜欢村上了。
为何喜欢村上,大概是因为他能深刻的描写城市中人的孤独感。作为城市移民的第二代,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我父母的故乡已经与我貌合神离,而我生长的这座城市,每过10年,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之大,让你在怀念过去的时候轻易把你打翻在地。这种如同被抛弃一般的感受让我连最基本的从现实角度上寻求“从哪来”的问题成为了无解,对自我的怀疑由现实上升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生长的城市被劫持了,被谁呢?这就是能和村上书中产生共鸣的东西,对现实毫无想象力和好奇心的资本家们以及把人高度物化的社会现代化。在人文层面,我将一仍其旧的孤独下去。除非完全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承认现实的伟大,与之共谋,放弃自我,从而成为机器的一部分,那么孤独这种感觉本身也不存在了。这是一个无解的悖论,就像罹患绝症。
在村上的书中,个体总是渺小而懦弱的,即便只是对着冷酷的现实假装挥一挥拳头,脸上也要带着自嘲的讪笑。稍微理智的思考一下就知道,现实终归是无法战胜的,从而人的孤独也是无法克服的,《寻羊》、《舞》、《奇鸟》,这种构建异世界的写作手法于我来说如同孤独患者的妄想。这些妄想同样脆弱不堪。村上在书写孤独感时亦曾想到是否有某种治愈的方法,这些方法无非是摆脱幻想,投入现实,与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联系,以至于无法被现实抛弃,在上述书中,这样的努力总是以一种消极的行为存在,仿佛主角的使命感,由不知名的又能力高超的存在赋予其能力。然而村上大可以在小说中书写一段文字,表示主角终于找到了摆脱孤独的途径,实际上无论是卡佛也好钱德勒也好,都已经在作品中展示了孤独的无药可救(上述欧美作家都是村上多次提到过的)。
我对《1Q84》是爱恨交加的。本书描写了天吾和青豆两位孤独患者通过在异世界对抗某种邪恶而神秘的力量从而终于找到摆脱孤独的方法。村上是非常笃信爱情的作者,在其书中,女性的出现往往伴随理智、独立、魅力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男人只有通过找到自己一直寻找的那个女人,才能将两人摆脱现实的追剿,又摆脱精神上的孤独。在本书中,天吾作为男性的设定是智慧型,而青豆作为女性的设定却是力量型。智慧型的男性启动计划,而力量型的女性完成计划。这种设定再次体现了村上对女性特有的欣赏。
本书情节设置较以前其实是逻辑感更强的。由于隐喻和象征的大量出现,村上的书籍一直以来在自洽性方面就屡遭人诟病,当然,考虑到他毕竟书写的是偏文艺作品,并非一般的轻小说,倒也是可以原谅的。本书有完整的世界观,当然这种完整也只是相较于他其他的长篇小说。在第一、第二本的时候,由于有完整的世界观,又非常直白的书写手法——两人就是为了彼此存在而存在的——阅读起来很容易投入,空气蛹、小小人、深会理等奇形怪状的东西确实刻画得非常吸引人。照以往一样,神乎其技的比喻,心有灵犀一样的象征,对于喜欢村上的人来说,这种阅读体验称得上美妙。
而到了《3》,一方面是描述冗余的增加,另外一方面,情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种自洽性的问题又严重的突显出来,牛河与两人之间的关系像是含含糊糊就交代过去了,是的,您是作者,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由此而来,我也不得不顺着他指的莫名其妙的路往下走。有一点我表示怀疑的是,村上作为标志性作家,当然不会堕落到凑字数的地步。但是那些内心刻画和景物刻画完全就是像凑字数啊,一大一小两个月亮、牛河的专一和专业、青豆以及天吾的性格特征。这些在前两本书里面不是已经书写的淋漓尽致了么?
两人本应该在第二本就碰面了,结果硬是拖到了第三本的结尾才碰面,而夹杂期间的牛河,仿佛一个巨大的黑点,这黑点越关注越大,简直要把整个异世界都撕碎了。
我有点怀疑出版社是不是通过某种事要挟了作者,以至于他不得不把第三本写出来,而且充斥的字数还必须能卖到一定的价格。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总体来说是不好的,前面太好看,而后面太不好看,完全和糟糕没关系,只是很难看下去。但是为了前面两本,完全有值得一读的必要。
最后,用书中一段话来结尾。
“人获得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就是从一个牢笼里巧妙地逃出来,其实只是置身于另一个更大的牢笼吗?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一只只的笼中鸟,无论怎么飞,永远也飞不出被笼罩的社会和环境。自由,也只是幻想主义的说辞,我们最终都是找不到的。而脱离了社会,我们也就无所谓自由了。”——《1Q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