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忘了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恐惧交际的。
或许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又或许是天性使然,一个人走的时候总是心安。如果路上遇到熟人,故意放慢脚步的同时,极力挤出一个微笑,算作打招呼的方式,目送着对方超越我,看着对方的背影,也不愿意向前靠近寒暄一句。每当不得已与熟人共行,我总是觉得有一种空气凝固的窒息感,这迫使我极力地想说点什么来缓解尴尬的气氛,绞尽脑汁的客套寒暄让话题更加尴尬,时间也更加难熬,巴不得赶紧到达目的地好分道扬镳。如果对方主动交流,我才暗自松了一口气,这段对话只需要自己微笑再附和几个“真的吗”、“好有意思”,就可以完成任务了,至少不会太耗费精力。
与人交流的结果就是耗费精力,这点对于内向者来说,一点也不夸张。当一个熟人靠近,张开嘴和你说话的那一刻开始,我便开始条件反射般地带上我的面具,开始我的表演了。不好笑的笑话,OK,配合别人嘛,笑,还要很用力地大笑;明知是对方在吹牛,表现得饶有兴致地听,附赠几句“真厉害”、“要是像你这样就好了”;对自己讨厌的人寻求帮助,温柔地说声“恩恩,我帮看找找看”。费力地找,而且服务别人永远比自己上心,全然忘了讨厌对方的事,做完了才想起来,自己明明是讨厌他的啊。
我知道自己有社恐,而且附带着很严重的讨好型人格,而我做的,恰恰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带上面具让我有了那么一丝丝安全感,因为这个世界,对内向者似乎永远是那么地不兼容,而内向的人,似乎总是被人挂上了无趣的标签。因为不爱说话,总是被人认为没想法,没态度。声音气场又弱,即使偶尔鼓起勇气提出自己的意见,又被别人的话打断或是否定。后来也就不发声了,做个没有存在感的听众,缩在壳里,安全感似乎又回来了那么一点。
而实际上,内向的人真的没想法吗?内向者的生活真的那么无趣吗?平日里,我读书,看积极有趣的综艺,做做烘焙,听听音乐。我会为下一场雨而感伤一天,会为一段不到10分钟的动人演讲流下泪水,会为综艺里一个新观点兴奋不已,也会在一个慵懒的周末独自去小咖啡馆坐上一天。独处的时候,我从没觉得孤单,只是心安。
其实性格怎么又有好坏之分呢?每个人因为基因、成长环境等等因素,会被塑造成不同的人,继而拥有外向或者内向的性格。我不知道有多少内向者和我一样,社恐的同时又带着讨好者的帽子,装也要装出外向的性格,以迎合人群和周遭的一切,换来的,只有更多的精神内耗和回到住处独处时,看不清自己的空虚。
还好我现在已经在做出改变了。我试着去接受自己的内向,试着去在人群中表达观点,试着说话大点声不再那么小心翼翼,试着不说话时也努力心安。我知道改变自己20多年的性格,这很难。但好在自己已经在慢慢进步了,哪怕这个过程终究漫长。当然,有很多时候也会打回原形,会重蹈覆辙,会埋怨自己当时怎么不再强硬一点。但也许接纳自己缓慢的进步,是克服社恐的第一步。我们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也不要妄想一本书、一句指点就蜕变成一个新的自己。我不想灌毒鸡汤,我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做自己真正觉得对的事,阐述真实的道理。我相信我做的这一切,也都是值得的。
所以社恐从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个不肯接受本身内向的自己。一点一点向前走吧,因为克服社恐的路上,你并不孤单,随着时光的推移,相信我们都会接纳自己,成为自己的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