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我家老二沉迷于拼乐高积木的朋友圈,得到大家很多的赞,其实就这个事我还有一个联想。碰巧这几天有个家长跟我说,她家儿子最近迷上了抖音,吃饭睡觉都耽误了,更别提学习了,她很苦恼。我把这两件事联想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性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痴迷。一个痴迷我还觉得不错,希望继续保持,一个痴迷巴不得马上停止。这中间有什么不一样吗?
有,就是时间点不一样。我儿子刚四岁,就是玩的年纪,她儿子四年级,是学习的年纪。可是,这是真正的原因吗?
我希望我儿子继续保持这种劲头,说白了就是专注和耐心。专注和耐心是好品质,大家都认同。可是一个具有专注力和耐心的孩子如果到了学龄阶段,发现抖音挺好玩,想研究研究,会不会也痴迷呀。按照逻辑推理肯定会的,但是也有可能不会。如果不会痴迷,又会是因为什么呢?
孩子在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慢慢习得做事情也要有个度,要有个主次,分个轻重缓急,知道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也就不会痴迷于无所谓的小乐趣上了。他玩抖音,只是研究研究,不会太过着迷。对于孩子,这是不是很难?很多大人都不能控制住自己。
是的,需要很高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这种品质很稀缺,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有,那么,恭喜你,你捡着宝了。
不过,还有一点,人是会变的,孩子更是如此,天天都在变。李松蔚说,如果他不变,那是因为有人在不断地阻止他改变。
所以,他迷抖音是会改变的,除非你不断刺激他,让他觉得有趣,有好处。
你希望他有分寸,不过度沉迷,那不是天生的,需要引导。天生的就是会沉迷。
问题就在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人刻意引导,让孩子从体验中习得分寸感,分清主次,这些靠说教不太管用,只有自己体验了,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度。
比如:孩子迷电游,晚上不睡觉,他第二天就会困,没精神,上课迷糊,被老师批,作业不会,考试不及格。这些都是自然后果。孩子可能意识不到,后面的结果都是前面迷电游的结果,需要家长引导孩子看到。同时家长也要看到,孩子迷电游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这其中的关键是家长沟通的心态和技巧,如果急吼吼的训斥孩子,效果会适得其反,把孩子推向了你不希望的方向。所以,有智慧的家长懂得用策略,这个需要学习和练习。
譬如从“积极赋义”的角度看孩子迷抖音,孩子放弃了睡觉和吃饭的时间,说了也不听,说明孩子做事情很专注,也有毅力,不会轻易放弃。用孩子的视角去看,迷抖音肯定有他的需求,给他带来了好处。任何行为的背后都一个需求和动机。孩子喜欢抖音这背后的需求是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可能看到了别人的创意,看到别人大方的展示自己,这些也是他梦想的,想实现的东西。从孩子的角度跟孩子聊聊,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帮孩子看看,实现这些需求还可以怎么做?
另外,家长担心的无非是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跟在孩子后面嘟囔,催促,各种办法的诱导,然后家长生气,愤怒,大发雷霆。孩子不着急,家长急得上火,硬是把孩子的事情扛在了自己身上。学习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现在对孩子来说反倒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被迫完成的事。
任何人对被迫的事都没有积极性。
其实,学不学习,怎么学,什么时间学都是孩子的事,不学有不学的自然后果。把责任还给孩子,后果让孩子看到,让孩子自己承担,孩子也就有了主动性。怎么学,什么时间学,自己也就有了安排。
做好课题分离,把学习成长的责任还给孩子,看到孩子的不一样,家长的感觉会不一样,与孩子的沟通也会不一样。结果当然不一样喽。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