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
药(藥)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意思是治疗疾病的植物。由繁体字药(藥)可以看出,此字以“艹”作形旁,表示植物。结合其下方表声的“乐”字可见,在中国古代,药,便是可以医治疾病、消除病痛从而使人舒适快乐的草木植物。在早期传统医学中,人们依赖像神农一样尝尽百草以身试药的医师们。他们用勇气将经验汇集成册,记录了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药性理论,为后世的药物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战争也进一步推动了药物的发明。二战时期,青霉素的诞生,使得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得到挽救,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人类与疾病做斗争中产生、发展,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药品发挥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医学发展,对保障人类的健康、延长危重病人的生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贡献巨大。
19世纪前,以天然类药物为主。19世纪开始,伴随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的发展,1803年从阿片中提取出吗啡,这是从天然产物中分离与结晶得到的有效药物,直接开创了现代药物学发展的新纪元。1820年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治疗疟疾的奎宁。后相继产生了乙醚麻醉,砷凡纳明治疗梅毒,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杨酸经久沿用到现在。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寻觅到了一些真正起效的药物,例如能够镇痛的罂粟,可以治疗疟疾的青蒿与金鸡纳树皮,以及能够退烧的柳树皮,染料与砒霜(砷)的组合,碰撞出“梅毒克星”砷凡纳明等。不过,在化学制药兴起之前,有效的药物种类仍然有限。即使踏入二十世纪,大多数医生所采用的方法一般仍砒霜、水银和泻药,偶尔加上不限量的咖啡和威士忌。
典型的例子: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Walter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中药
原始社会(远古——前21世纪)
中药的起源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故《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夏商周时代(前21世纪——前221年)
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甲骨文中即有“鬯其酒”的记载,酒不仅是一种饮品,又能通血脉、行药势,并可用作溶剂,也是后世加工炮制药物常用的辅料之一,故后世有“酒谓百药之长”之说。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全书3卷,也有4卷本,载药365种,按药物之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说的“三品分类法”。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专功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这一时期重要的本草著作除《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外,首推南朝两代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约成书于5世纪末,全书7卷,载药730种。它系统地总结了六朝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全面地发展了本草学基础理论。本书不仅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而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奠定了我国谷本草的编写体例。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较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此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中记载的某些炮制方法,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它标志着本草学一新兴分支学科的诞生。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年)
唐朝政府采纳了苏敬的意见,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进行重修,经过两年时间,于659年修成,定名《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全书共54卷,载药850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其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性本草著作,并很快流入国外。
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技术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的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但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一些消极后果。
明代(1368——1644年)
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参考了八百多部文献对古本草进行了系统全面地整理总结,完成了200多万字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载药1892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
清代(1616——1911年)
清代研究本草之风盛行,各家的本草著作很多,代表作当推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主要是民间药及外来药同时也收录了大量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极大的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民国时期(1912——1949年)
“改良中医药”“中医药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口号风行一时,形成民国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一大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至今)
《中华本草》是一部反映20世纪重要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在中药资源上我们占据垄断优势。古代先贤对中草药和中医药学的深入探索、研究和总结,使得中草药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