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云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在无意间伤害到很多人,或许有时候是情非得已,有时候是口直心快,总之每个人的字典里都有形形色色的往事。我们越是在乎的人,越容易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当他一些事情做不好的时候,我们心急火燎。开始伴随着的是指责,抱怨,不解。我们开始会以那一句“我怪你是我在乎你”,企图一语泯恩仇恩仇。殊不知那是多么的无知,伤害了彼此,事情依然得不到解决。
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在想方设法的,解读人,心解读人性。千百年前的鬼谷子的学问,孔孟的学问,都搬出来做自我疗愈的良药,亦或是做疗愈他人的良药,殊不知这些都是认知上的问题,毫无方法指导。近代企业管理也给了人们一个误区,众多情况下对结果的考核来反向激励人们过程的尽职尽责。于是乎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在研究惩罚机制,责任机制,最终使人们为了生活被迫去适应,被迫去了解。很明显被动和主动,在做事情的态度上区别很大,其结果当然也就相差万里。
或许我们应该思考处理问题的思维,从研究结果到研究过程转化,从寻找惩罚的路径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转化。小汪又一次考试考不好,拿着自己得了低分的试卷回到家里,父母心急火燎一阵痛骂,谁叫你这么不细心,谁叫你这么不认真看你下次还敢不敢。于是抽起一根棍子,便是一顿暴打。这样的方法问题解决了吗?我想主要还是看孩子的悟性吧,很多时候棍棒之下的暗示,孩子必定穷其一生也难得其果。假如试着换一种思路,寻找到可以作为动力的点,比如:我相信下次你一定能考好,下次尝试着更细心一点,做计算题的时候都验算几遍,那一定会更好的……。
不同的表达思路,影响着人际生活的质量,也影响着问题是否能够高效解决。我们认真细品这样的三个字“有帮助”。你所说的话,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对这个现状的改进有帮助吗?如果自己觉得都是废话,如果自己觉得说出去都是侮辱人的话,那就不要再自私的为了满足一时的口欲,为他人的内心留下创伤。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间神秘的密室,里面藏着不为人知的往事,里面那些渴望虚伪,渴望表现的因子,一旦得不到充分的调养,便会伤人伤己。
2020.5.12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