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父亲节后,看看张爱玲的父亲和林徽因的父亲

前天周末父亲节,朋友圈都是炫“父”的内容,赞一个!看来“父亲”角色开始立起来了。

前天发的文章是张爱玲和她的母亲,今天来说说她的父亲。她的童年多是在佣人的照顾下和书本的陪伴下度过。感受到的一丝温情是他父亲躺在烟塌上教她唐诗。她最初的文学素养应该是和她的父亲这个爱好密切相关。

后来她的父亲再次出现在她的文章里是一个狂躁的暴君形象:张爱玲去探望母亲,后妈不爽赏了一记耳光。张爱玲不服反抗,后妈就哭喊告状说继女打了自己。于是亲爸上来一顿暴打,打到遍体鳞伤,动弹不得,然后扔到一个房间关起来。不管她的伤不管她的病,只有佣人能来送饭看望她。直到半年后,张爱玲在佣人的帮助爬窗出逃。


这就是她的父亲,一个封建家庭里养出的巨婴,他躺在家族祖祖辈辈留下的财产和地位上,吞云吐雾吸鸦片,泡戏子,纳妾,逛青楼,生活在低级本能里。张爱玲母亲对他低级趣味的鄙视激起他炸裂的愤怒,这愤怒延续到对孩子的态度上。他暴打的是自己的女儿,也是他想象中的前妻,还有他自己对自己的厌恶吧。----为什么要为人夫为什么要为人父?我只是巨婴而已。躺着吃喝玩乐即可,有家族留下资产托底,为什么还要做人,那么累?!

张爱玲的母亲也是自我为中心的巨婴,她闹独立闹离婚不过是因为彼此不同的享受方式而已。他享受旧时代那些感官刺激的满足,她要的是西方时尚流行的洋派享受。对女儿和儿子是一样的嫌弃,一样的伤害。就是在这样一对自私冷漠的巨婴父母影响下,张爱玲形成了清高孤傲、敏感冷漠的性格。这些痛苦带来了灵感,让她写出了那些旧家庭的男女故事和殖民地新旧混杂的气味。同样,父母的影响也决定了张爱玲的眼界局限于这些男女的恩怨情仇。


对照组上场-----林徽因和她的父亲母亲。

林徽因的母亲叫何雪媛,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小镇,家境殷实,何雪媛从小养成了任性骄纵的性格,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读书,不学女红,而且性格也是非常偏激执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责任错误都是别人的,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跟何雪媛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攻读政治和法律,回国后担任过众议院秘书长、司法总长、福建大学校长,还担任过世界国联总会的中国首席代表,是一位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教育家。

何雪媛是林长民续娶的继室,两个人出身不同,对世界的认知也有天壤之别,因此两人没有任何共同语言,他也曾尝试着和妻子沟通,但每次交流,何雪媛都是一味的抱怨,把所有问题都推到林家人身上,让林长民非常反感,跟她越来越疏远。

后来,林长民干脆跟何雪媛分居,让何雪媛住在后院,自己住在前院并纳妾程桂林。一墙之隔,却是老死不相往来,这段婚姻,其实早已名存实亡。


林徽因跟着母亲住在阴暗狭窄的后院,每天听着母亲怼天怼地,不停的抱怨责骂。在何雪媛的心里,自己的生活之所以这么困难,都是因为别人的算计,所以她骂下人、骂丈夫、骂女儿,结果导致她身边的人都对她充满畏惧,敬而远之。

幼年的林徽因,父亲经常因公在外,她不喜欢母亲的唠叨责骂,更多的时间跟着祖父一起读书,替祖父代笔给父亲写信。在书信往来中,林长民看见女儿的聪慧灵秀,对她另眼相看。

后来全家跟随林长民移居天津,林长民还是忙于公务,因为何雪媛和程桂林都是不识字,林徽因小小年纪就开始成了当家人,一边上学一边管理照顾一家上下老小。林长民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这个女儿,不能让她在家务琐事上消耗一生。

1920年春,林长民受命考察欧洲的西方宪政制度。他心里有个特别的计划,就是带上16岁的女儿林徽因同行。这段旅程对林徽因来说意义重大。慈爱睿智的父亲给她打开一个新世界,带领她走向人生的新阶段。从那时起,林徽因打开了眼界,站在世界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价值,开始思考水深火热中祖国的未来命运。

抵达伦敦后,林长民专门为女儿聘请了老师,教她英语,教她钢琴。林徽因如饥似渴地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最后认准了建筑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同在伦敦求学的徐志摩因为倾慕林长民的学识前来拜访,和林长民成为好友。聪慧美丽的林徽因让徐志摩一见倾心,不顾妻子身怀六甲,提出离婚要来追求林徽因。

一个真正为女儿打算的父亲,他的重要性体现在女儿人生关键时刻可以保护引导女儿。在徐志摩逼迫妻子流产离婚的疯狂时,林长民看出徐志摩可以做朋友,但绝非佳婿。他带着女儿不告而别,回到了国内。他在拜访好友梁启超时,看见梁思成的优秀,于是和梁启超一起安排促成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相识相处。青春懵懂的女儿,在睿智的父亲保护下,避开了徐志摩那冲动浪漫可能给女儿的名声和人生带来的麻烦。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相处中越来越甜蜜,于是两家安排成婚,然后一起出国留学。可惜不久,这位慈爱睿智的父亲为了家国理想不幸离世。林长民用一个父亲全部的爱和智慧,给女儿托举到一条顺遂的人生路上:书香门第的夫家,温文尔雅的丈夫,有意义的事业,开阔的眼界心胸。

如果不是父亲的慈爱,林徽因会一生蹉跎在家庭琐事里,像很多旧式女子那样困于婚姻家庭草草一生!如果不是父亲的睿智,16岁的林徽因能够处理好和徐志摩的关系吗?真的和抛妻弃子的徐志摩走到一起,她的一生要承受多少舆论压力?冲动浮躁的徐志摩真的能给她一世安稳吗?

父亲离世后,林徽因只能把母亲何雪媛接来一起生活。她的人生组成是温柔的丈夫,心爱的事业,可爱的孩子,还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但她母亲依然如故的抱怨指责和争吵是她伴随一生的刺痛。好在她还有诗,还有那些魂牵梦萦的优美古建筑。

她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她的性格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林徽因一生没有多少特别要好的女性朋友,因为和母亲的关系,让她不知道如何和女性相处。她一生好友遍布世界,都是各界杰出人物,异性崇拜者甚多,因为她身上还带着她父亲那博学又诗意,胸怀天下又富有生活情趣的魅力。

父亲和母亲,是我们最初认识世界的两扇门。父母由不得我们选择,也永远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也永远无法成为完美的人,生活固然有各种不如意不顺心,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

林徽因在那战火纷飞,国难当头的大环境下,自己家中人口众多经济不宽裕,还有母亲吵闹、自己身体健康堪忧的情况下,她依然能写出“你是风,你是暖,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意,她用自己羸弱的身体保护古建筑,为新中国设计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做出重大贡献。

张爱玲生活在差不多的时代,她只是写着自己的文章,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生活在过去的痛苦困扰里。新时代热腾腾的生活让她感到迷茫慌张,她选择逃离隐居,最后孤独客死他乡。

她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才女,她们不一样的人生,除了因为有不同的父亲,还有也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心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你需要自我成长。懂自己,才能更懂怎么爱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看见自己还只是一个孩子,请你完成自我成长,好好爱自己这个孩子。

请你温柔对自己,用疗愈写作来看见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去把自己活成一道温柔的光,照亮你的家,温暖你的父母伴侣和孩子,同时让自己活得诗意一点从容一点。自我写作疗愈,是最温柔最有效的自我成长方式。你还不开始等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