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是否应当算作一种缘分,三年前,初听语文老师提过《金瓶梅》后,就有一种想大学报考中文专业,只为看《金瓶梅》的冲动。而今,我真的以中文学子的身份听三尺讲台上专门学识渊博的老教授对这部奇书侃侃而谈。
是从哪里第一次知道《金瓶梅》这本书,还知道它历来为禁书,已经想不起来了。但对于三年前语文课堂上老师无意中讲到过的几句话却是印象深刻,老师说它虽被列为禁书,但的确是好书,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虽有情色描写,但与现在泛滥的言情小说中的内容有着天壤之别。只是其文字背后要表达的关于人性、社会的东西是隐性的,因而不易被体察,对读者的要求也很高。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金瓶梅》都不是该书原貌,她当时读大学时,学校也只允许中文系的学生凭证看此书。当时为了这话,确实有以后学中文的冲动,后来还特意跟朋友提过,没被笑痴,反而得到理解,很是开心。
当然,后来真的选择了中文系,倒不是因为当初的那一股脑儿的冲动。我所在的学校,对于删减过的洁本《金瓶梅》倒是没有做院系的限制,但是对于完整本,则要求读者至少应该是中文系或者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一本好书,固然能带给人极大的精神享受,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但同时,不只人在选择书,书也在选择人。读者自身的人生体验、文学修养就是书择人的标准。人依据自身需求、喜好挑书,书则按照读者自身条件选择应该给予人的东西。好书的阅读具有挑战性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基于此。
因此,即使我如今已经度过了懵懂的年华,迈入了成年人的行列,还是中文系的学子,也自己读过《金瓶梅》,并且还听了经年研究该书的教授的老师对其的讲解,以及了解过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依然没有真正不敢称自己领略到了其精髓,不过毕竟也有所体会。既然人的发展是动态的,那么阅读也该是动态的。
如此较为漫长的过程,也不过窥得其中天机一二。想来,还算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