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换了个路线,走走古运河东岸--南下塘。残秋的天空渐渐地越发高远,树静风止,天空湛蓝,浮云朵朵,阳光充沛。既无秋风,就谈不上有多少落叶,树还是在那坚强地绿着,沿河而行,河面如镜,垂柳倒映,拱桥合欢。
如果说河西的南长街是“洋”的,那么河东的南下塘就是“土”的。穿过一个木制斗拱的牌楼,登上一座骑在一条港叉上的石拱桥,拱桥的名字叫庙桥,此庙桥大概非彼庙桥吧,刚出来工作那会儿,常熟有一地叫庙桥,盛产羊毛衫,女同事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结伴去庙桥买羊毛衫。现在恐没人去了吧,那地是否依然还在产羊毛衫,也是未知数喽!慨叹事事变化无常!
站在桥上向南而望,一条石板弄堂附带着两旁的古宅旧屋,如同历史般地深邃悠远。弄堂宽肯定不足三米,中间铺的是一条条的花岗石板,突兀不平,有的上面还有残缺的刻字,石板路的两旁是镶砌的青色小条砖,隔个十来米,青砖路上就会有仿古的井盖,这显然已经是经过现代化改造了,这些井下便是雨、水、污、电、气、通讯千丝万缕和各家联通。和对岸全商业化的南长街不同,南下塘古弄堂还算好,里面还是有不少居民住家,我不知道他们为何没有搬离,是因为不能割舍?还是因为“钉子”?这里我不想去揣测了......
相比南长街,南下塘的公厕很多,也许是因住家多的缘由吧!我看见一个老大妈在厕所门口刷马桶,我想这东西现在要想觅一个也难。清晨在这个弄堂里溜达,还没有一家店铺开门,想必是受河对岸南长街一夜喧嚣的影响吧,需要休息。
走过一间旗袍铺子,透过橱窗,模特身上的旗袍妖娆而惊艳,老式的留声机伴在她们旁边,仿佛回到了旧上海的酒绿灯红。深巷、石板路、石库门、绸缎庄、旗袍铺子、满壁的爬山虎......
这些是何等的绝配。
边走、边看、边拍,一座青砖小楼进入了取景框,古旧的水泥门楣上浮刻着十个繁体字,应该是“南区第三段海宁救熄会”,也就是现在消防队的意思。我查了下资料,当时的消防机构全部是民间的,政府是没有一分钱补助的,能够发展到如此规模,可见当时无锡资本家的工商实力。现在这座小楼被一个书店所占据,店名叫什么“WALKING BOOKSTORE”。怎么翻译?走着的书店吗?
巷子不长,约莫几百米。历史不短,约莫几百年。我该转弯登上清名桥了,桥下水系分流,向南古运河汇入太湖,向东一条伯渎港汇入鹅湖,都是几千年的历史。站在清名桥上,看另外一座古桥(伯渎港桥),水映天蓝,石座砖拱,古朴沧桑。
伯渎港南是大窑路,大窑路因窑而得名,听说曾有108座古砖窑,今天时间有限就不去考究了,留待下次再记......(2016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