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被逼着开始这个实验的。
我的手机坏掉了,那一周我太忙了,没空拿它去修。再说,这事就算是在家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送去那种旁边挂着块牌子说“卖钢化膜,修理手机”的小摊小档,还是在淘宝上一搜,跟人寄过去,亦或是千里迢迢去市区预约天才吧?更何况那会儿刚来香港一个月,不知道这里的“修手机文化”。
于是就搁置了,顺便下定决心过没有手机的生活。
听起来如此雄心壮志,不过是生活的倒霉事儿架着把刀在脖子上。
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早上起床没有闹钟用了。既然没有时间出去修手机,自然也是没有时间出去买一个闹钟的。想来想去,只好在手提电脑上下载了一个闹铃的东西。麻烦的是,这样的话电脑不仅不能关机,而且不能黑屏。但是凑合着也能用。
之前也有觉得自己对手机的依赖有点过分的时候,加上手机内存不够,我的主要做法是删除手机上的app。
微博是很早之前就删了的。首先是微博太吵,其次是热点实在追不过来。我也没怎么想明白为什么要追热点。现在用得上微博的,大概也只是在上新闻头条的特大型骂战里,如果恰好碰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非常关注的公众人物,才会偶尔上网页看看。但要是在手机上,就算是自己不怎么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操作太简单,了解成本很低,所以也会更新很久。再加上大v用户内容一个勾连一个,像是一张网,根本看不过来。觉得太浪费时间,就删掉了。
淘宝?这种东西不能装在手机上。说是说在手机上随便刷一刷,店铺更新,优惠活动,猜你喜欢,类似的宝贝……没完没了。再加上自己穷,删了。
一些使用率不高的app,我也是要用的时候再花一点时间下载下来,用完就删。删多了,自己也就总结出了几个问题,像是面试官面试候选人。
你能干嘛?
你的功能必须在手机上完成吗?
我上一次打开你是什么时候?
但是删app自然是没有手机根本开不了机来的干脆果断的。
第二个问题是,我出门老觉得自己忘记带了什么。
校卡,八达通和钥匙。要是不背包,出门我就检查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已经能保障我在学校里的生活。
没手机用的头几天,出门总觉得身上少了点什么,然后习惯性的伸手进右边的口袋去掏。一般是走到电梯口了,才恍然发现,我的身体在找我的手机。
首先是感到害怕,但是过了几天,也就习惯了。
忽然之间和所有我在善衡不会遇见的人失去了全部联系,是我遇到的第三个问题。估计也是让“手机坏掉”整件事听起来就毛骨悚然的重要原因。
的确有一种“全世界能说上话的只有在房间里的室友了”的感觉,尤其是那会儿刚进大学一个月,没认识几个人。倒也说不上是什么玄乎其玄的孤独感,只是有一种,暗暗的不甘心——怎么忽然之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呢?
但是其实,人活着真的不一定要和很多人保持联络,和很多人不停的讲话的。这算是手机坏了之后的一个发现吧。
现代通讯的发达,让互相亲密但分隔两地的人可以保持时时联络。我今天午饭吃了什么,外面的雪下得大不大,宿舍外面有车着火了,可以随时分享。的确是美事一桩。
但是其实这种分享的成本是,我们不能百分百投入于现在的生活里了。
举个例子,我有时候在去本地生很多的活动的时候,都会故意带上手机。因为我的经验告诉我,一会儿我会说不上话,就算我听得懂粤语,逐渐熟悉了local的表达方式,还是说不上话,就像被人毒哑了一样。
这个时候,为了掩饰尴尬,或者转移自己的注意,让自己不要太专注于这里的尴尬,我一般都会开始看手机。无论看手机是干嘛,刷公众号也好,找人瞎聊天也好,反正我要看起来在看手机。
我沉默不是因为我无话可说,也不是因为我格格不入,而是我在看手机,没空理你们。
就算这只是我有意创造的假象,其实我看手机关注的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听起来很可悲。
手机坏了之后,我去开会都只能认认真真地开。被逼着发了很多言,就算其实我对他们的议题并没有什么意见。慢慢的,竟然对这样的开会环境更加习惯,对在这样的环境下表态也感到更加自如了。
所以我想,或许手机连接的另一个世界,有时候真的拖住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脚步。这是我在手机坏了之后最大的感慨。
手机坏了之后,我不能在通勤路上时时刻刻戴着耳机。
令我惊讶的是,我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注意身边,就在我的周围,发生的事。
譬如,大学图书馆西面的墙,傍晚会有此起彼伏的鸟叫。就像交响乐。如果仔细分辨的话,可以发现是巢里的小鸟发出来的。忽然明白为什么开学的时候,图书管理员花了这么大的精力给我们介绍图书馆的生态友好构造——小鸟可以在图书馆的墙的特殊设计的帮助下筑巢,看到发育不良的小鸟请联系图书馆工作人员。
大概是我之前都戴着耳机所以错过了吧。
同样错过的还有大学路旁白色的栏杆上,常年搬家的巨型红蚂蚁。盯着他们的触角看会让我全身起满鸡皮,但是看着他们排成队在栏杆上走走走,莫名就觉得,自己物理课数学课上的问题,都没那么让人觉得压力大了。
我想,没有手机的生活恢复的首先是我对生活的感知力。细微之处,察觉到差异和惊喜的能力。
但是没有手机的生活里也有很多不便利。通讯是其一,其二是我的日程安排变得更加麻烦,因为之前一直用的是云日历。
既然这个实验这么长,结论怎么能一篇讲完。
(其实是我打累了
所以续集再继续好了。
后记:
生活实验的灵感来自于我高中的物理老师,总是鼓励我们用各种“比高考小的考试”进行“实验”,对自己的应试策略进行试验,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试验,然后在高考实践你的“实验结果”。
觉得生活也应该是这样的。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都试一试。然后挑自己觉得最舒服的,一路调整,一路尝试。
当然比考试复杂,要控制的变量更多,而且总是一环扣一环。好在它没有像高考的一个deadline,所以我们更应该放开手去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