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写到
至少早在商朝,古人就发现了木星运行的规律:木星的轨迹和黄道带非常接近,木星运行一周天大约要花12年,那么,把木星划过的天区平均
分成12份,每一份就对应着一年。
只要观察木星现在落在哪个天区的哪个位置,就能基本准确地读出当下的时间,这就是古代中国的木星纪年法。
数字“12”既然有这样的出处,所以就显得格外尊贵,被称为“天之大数”,由此衍生出十二生肖。
古人还把天穹一分为四,称为“四象”。分别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
在黄道带上,每一象再分为7个区域,四七二十八,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十八宿。木星12年走完一个周天,每一年走过的区域称为一“次”,或者说一个星次,由此衍生出“次序”、“依次”这些常用词。
星次的名称非常古雅,分别是:星纪、玄枵(xiāo)、娵訾(jūzī)、降(xiáng)娄、大梁、实沈(chén)、鹑首、鹑火、鹑尾、寿星
、大火、析木。这就是中国版的黄道十二宫,明朝人曾经拿这些名称来对译西方的黄道十二宫。这十二宫,或者说十二星次,可以分为四组。四象的每一象包含三个星次,在这三个星次里边,中间那个对应三个星宿,两边的两个各自对应
两个星宿,这就构成了十二星次和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古代中国的占星术就是从这些关系出发来推衍吉凶祸福的。
事实上,木星运行一周天并不是12年整,而是11.86年。这就意味着,每12年就会积累出50多天的误差。
到了汉朝以后,天文观测才变得精密起来,开始用坐标来标注星次,于是,那种想像中的星次和星宿一一对应的明确关系就被复杂的现实瓦解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