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像了?妈那么瘦,我那么胖。”
“妈,我给你买了个冰箱,双开门的。”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妈,你怎么那么爱笑啊?”
“妈,我现在是一名喜剧演员,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妈,我好想你。”
“妈知道。”
贾玲在演完后说:“我妈特别想要一个冰箱,结果也没用上。我妈特别想要一件绿色皮大衣,我在北京打工,就给我爸买了一件,我妈买了一件,结果我妈那件小了,我拿回北京去换,结果我妈就过世了,也一直没穿上。”
子欲养而亲不待,可能是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就像贾玲在《金星秀》里说的“即便现在挣再多的钱,可以买再大的房子,又有什么用?那个想要分享的人已经不在了。”亲情是我们的铠甲,也是我们最不能触碰的软肋,家一直是心里的牵挂,却也成了我们回不去的故乡。曾经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父母渐渐老了,而我们好像还没有那个能力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挣更多的钱,无关物质,只是想要给最爱的人更好的生活罢了。父母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时代的变迁,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贫穷中扎根生存,用自己的体力换家里一份温饱。这份体力,也许一干就是几十年,没有休息,没有保障,是真正的血汗钱。
他们也曾意气风发、年华正好,他们也曾踌躇满志、风华正茂过,这些都在生活的重压下掩埋在时光岁月中,我们不得知。我们知道的是,家里有一个总爱唠叨抱怨的母亲和一贯沉默寡言的父亲,家里并没有太多的钱给自己买礼物零食,却从不用担心会缺短了上学的费用。家里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念书”,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出息,父母甚至把自己当做最好的反面教材,让你别一辈子像他们那样活着。
那时候,你还小,不明白为什么任何错事,不论错在不在自己,总要面对母亲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和暴跳如雷的父亲。而且开骂开打的前缀似乎总是“你不好好读书.....”。那时候,我们开始畏惧独裁的父亲,开始讨厌那个家。开始变得把什么事都放在心里,开始有些恨恨的想,我为什么出生在这样的家里,有这样的父母?
后来,你长大了一些,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你开始变得叛逆,变得极端,变得张狂,变得虚荣。你扭着父母买昂贵的衣服,却从不关心钱源自何处,你对着父母说着伤人的话,却从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你摔门而出宣誓着自己的脾气,却不再畏惧,因为你知道自己跑得过父亲。
再后来,你又长大了一些,知道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知道为什么从小听得最多的会是好好念书。也记不清哪一刻,突然就懂事了。也许是自己一气之下任性的夜不归宿,父母一夜的守候与责骂;也许是亲戚们一句对父母小瞧的话语,莫名得就刺痛了你的心;也许是无意中看到父母正在干的苦力活,心底泛起的一丝心疼。甚至也许只是父亲的一声叹气,母亲的一次落泪。
后来的后来,你才明白,那时候,父母的出发点不一定是对的,却一定是想为你好的。父母的做法不一定是对的,但怎敢说是不爱你?那时候,为了凑够学费书本费,父母瞒着你借了很多次钱。那时候,自己的一双名牌鞋,是父亲半个月的血汗钱。那时候,父母又何尝不想给你最好的,但他们能力有限,只能尽自己所能给你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那时候,多不懂事啊,都不知道体谅父母。
后来的后来,你明白了,却要离开他们去寻找自己的远方,一个人漂泊在外,和他们渐行渐远,成为了游子。夜深梦醒处,会突然想念家里的人。会想要努力一些,多赚点钱,让他们开心。你开始替那些毕业后留在父母身边的人高兴,平淡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现在,你成为了父母眼中的大人,起码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可是,你却开始害怕,害怕他们老去的速度太快。
你渐渐发现,曾经是家里顶梁柱的父亲,头发慢慢少了,腰已经有些佝偻了,变瘦了,眼睛不好使了,搬点东西要歇好几下了。
你渐渐发现,曾经是家里半边天的母亲,头发已经白了,开始经常腿疼了,走路缓缓的,连反应都开始慢了几拍。
你突然好怀念,那个可以一只手就拎起自己暴打一顿的父亲,那个做什么事都特别利索连走路都带风的母亲。
父母老了。你开始发现他们越来越依赖你,开始大事小事都征询你的意见,让你拿主意。开始期盼着你的每一次回家,母亲唠叨的话也从以前的“等你再大些”变成了“等我跟你爸老了”开头。你开始发现父母对你慢慢地有些小心翼翼,说话也带了几分客气,很多事明明有心无力,还要强撑着。开始偷偷地帮你准备将来结婚用的东西,开始疯狂的缝东西,担心年龄越大眼睛越花。
父母老了,我们看得出来,感觉得出来。甚至只要触到亲情,我们总能泪湿眼眶。多希望时光可以慢些,不要再让你们变老。
我们终究要成长,也终究会站的更高走得更远。父母一直会是我们心中的柔软。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奔跑得更快些,尽己所能给他们最好的守护。有时间多陪陪他们,没时间多打电话回家听他们唠唠。
也许,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鸡汤从来不是什么成功之道,获利捷径。而是我们要面对父母正在快速老去的事实,跑的勇敢一些,疯狂一些,踏实一些,再快一些,才能帮他们撑起这一片天空,努力成为他们的骄傲,是此刻我们最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