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学习,结合《伤寒论》的辩证,就容易理解了,见最后。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
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
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
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
丁火虽然主气化,但制胜权终还在癸水,丁火所依赖的是靠生出来的土去镇服水。土虽然克水,但是百病的发作,率先来源于土湿,土湿就不能克水,反而被水制约。
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
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
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气,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火中要有津液,这是癸水的命根,但是相火的不作为,使心宫受伤害,心液耗损消亡,身体当然发热。但凡少阴热病,都是受累于相火,并非心家的过失。
水火的来往需要彼此相交才能成为一气,要是不相交就会离析分崩,各自逆行导致水成冰火成灰。终究是火不胜水,上热不敌下寒严重的缘故。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
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补心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本篇结合 《伤寒论》的辨证要点,就容易理解了。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的性质是全身性虚寒证。他的主要脉证为“脉微细,但欲寐”。由于阳气衰微,营血不足,所以脉细,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睡,似睡非睡昏沉迷糊状态。
1.少阴化寒证
少阴化寒证多见于阳气素虚之人。少阴心肾阳气衰弱,寒阴独盛,机体失于温煦,故身体畏寒蜷卧,手足逆冷;阳气衰微,不能振奋精神,则见精神萎靡,困倦似睡;阳气衰微,无火以腐熟、温运水谷,则出现下利清谷(腹泻, 泻下的粪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无粪臭味);阴寒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阳气衰微,无力鼓动气血,则脉细微。
2.少阴化热证
其主要病机是少阴阴亏火旺。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以制心火,导致心火独亢,心神不安,故心烦失眠;少阴阴液亏虚,不能濡润喉咙,则口燥咽干甚则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亏火旺之象。
黄元御: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丹皮汤(相当于:犀角地黄汤去犀角,加黄连)
黄连 白芍 生地 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延展资料:
(一)少阴病的针灸治疗
1.少阴化寒证
治则:温肾逐寒、回阳救逆,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处方:太溪、复溜、肾俞、神门、命门、气海、关元、三阴交等。
2.少阴化热证
治则:壮水制火、滋阴清热,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太溪、涌泉、郄门、然谷、照海、通里、复溜、列缺、神门、内关、阴陵泉、三阴交等。
(二)少阴病的方剂治疗
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少阴化寒证
首选“四逆汤”,
若有身体痛,骨节痛者可选方“附子汤”,以祛寒化湿。
若有腹痛,小便不利,浮肿者可选“真武汤”,以培土利水,下利者可选“白通汤”。
①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甘草、干姜、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微细。
②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功效: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③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目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④白通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干姜、葱白。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2.少阴化热证
方用黄连阿胶汤治疗,以起滋阴清热安神之功。
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
组成: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功效:滋阴泻热,和阳安神。
主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舌红苔燥,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