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时间,研读了罗兰·米勒大师的《亲密关系》,确实像译者所说没有阅读过任何爱情方面的科学著作,我从中受益匪浅,这本书值得用一生反复的仔细研读。
从第一章人际关系的六大性质得知,“了解”是一切亲密关系的基础和开始;巴塞洛缪的四种依恋类型与之前接触的儿童依恋类型稍有不同,也算是拓展了知识面,并且自己还真去做了测试,果然是不安全型啊!
第三章吸引力是最为感兴趣的一章。吸引力的基础是奖赏价值,每个人都渴望从他人那得到肯定;根据临近效应,大部分人喜欢身边的人,重复接触和远亲不如近邻通俗易懂的解释了这一道理;我们更喜欢那些可爱的人,当然,此“可爱”非彼“可爱”,腰臀比列、娃娃脸面孔、体型对称......这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本性啊!说实话,我们人类还是更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的确,爱那些不爱自己的人多累?“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颠覆观念一,不是“异性相吸”吗?噢,肉!事实证明,遇上我们喜欢的人具有奖赏意义,而“异”仅指性别不同。对,又是奖赏意义,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取悦自己,获得自己认可和别人的认可,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的人在一起吹牛逼都可得劲了;“相异并不相吸”,颠覆观念二,若相异的人看起来相吸,也是他们用一种优势交换伴侣的另一种优势,以便得到伴侣类似的社会地位,有类似的适配价值,演化心理学认为匹配的过程就是在进行一场公平的交易,果然,同样的话不同学科学者说出来味道完全变了,好现实啊!对,读到后面用经济学去解释亲密关系,简直不能接受这露骨的解释,但又觉得作者说的话也没毛病,无力辩驳,当然,“相异确能相吸”的原因非常多,是一项综合因素产生的结果;男女两性期待选取的理想伴侣,男选女,普通长相、热情忠诚、社会地位三要素重要性递减,女选男,金钱前途、热情忠诚、长相,同递减,除此之外,人们普遍追求伴侣更注重智慧、幽默、友善、可靠这四个条件,感叹一句,选伴侣真的是一项非常考验个人综合能力的事情,但细想,做好什么事情不需要考验你的各项综合能力,so,坦然接受,锻炼自身本领。
第四章,社会认知,扎心的一整篇章。“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认知决定人们的感受和行为。但,如果一旦认知变成偏见,无力感从骨髓里流出。(观哪吒有感,串场了)谁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也都知道第一印象不能代表所有,第一印象对后来获得的新事实解释和注意力的新导向作用巨大;知觉的力量告诉你伴侣之间的欢乐和痛苦都是相互给予和影响的,管理好自己的印象,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五章,沟通,沟通并不是指简单的语言沟通,还有非语言沟通。传递者的意图是私密的而接收者解码也是私密的,现在不再认为文字是最真实而又准确的,就像读文学作品一样,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伴侣之间只有频繁的沟通才能彼此了解,才能更有默契的理解对方的言语。精确的表达、尽可能多做行为描述、多用第一人称明确说明自己的感受、积极倾听、多复诉,这些都是良好的沟通技巧。
第六章,从经济学角度看待我们与别人的交往过程。“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就像购物那样在人际商厦,浏览所有人都在寻找合意的商品。我们在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够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听听这话,像凌迟一样,将现实的肉从活生生的人身上一块块割下来,血淋淋啊!可我接受这个观点。利益关系发生在伴侣之间,“利益”太刺眼了,我们都是彼此眼中的商品,商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你的交换价值也是靠自己的价值决定的,伴侣挑选过程中还要考虑你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
第七章友谊、第八章爱情、第九章性爱,从友谊的情感引发对爱情的思考让人们认识性爱从而获取美好的爱情,作者费心思了。
十、十一、十二、十四,无经历章节,无体验难共鸣,有待吸收。
被这些理论绕的晕头转向,怪我功力不够,资质尚浅,待我修炼武功再战你三百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