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以仁义为根本,既然只讲仁义,那为什么还要用兵?

荀子有一个学生叫陈嚣,晚年经刘向和杨雄等人推荐,官至太中大夫,汉成帝视他为老师。《三国志》:“太中大夫山阴陈嚣,渔则化盗,居则让邻,感侵退藩,遂成义里,摄养车妪,行足厉俗,自扬子云等上书荐之,粲然传世。”

有一天他就问老师:“老师阐述用兵之道,总说仁义是根本,但是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而用兵是为了争夺,那么为什么还要用兵呢?

估计那时,陈嚣年纪尚轻,荀子就训道,你小子还不懂呢!正因为仁者爱人,所以就憎恶害人的人;正因为义者循理,所以就痛恨作乱的人。用兵就是要铲除暴乱,消除危害,你怎么说是争夺呢?

仁者之兵保护的国家,如通神明,神圣不可侵犯,仁者之兵所到之处,都被礼义教化,仁者之兵的到来就像及时雨,人们没有不欢迎的。帝尧讨伐驩兜,帝舜讨伐三苗,大禹讨伐共工,商汤王讨伐桀夏,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商纣,都是以仁义之兵征伐天下。

所以,附近国家都喜欢他们的美善,远方国家都景仰他们的德行,兵不血刃,国家无论远近都来臣服归顺,他们伟大的德行,惠及四面八方。所以,《诗经》说:“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淑人君子的坚守仁义始终如一,不怀二心,因此天下四方之风都归化正直了。

荀子的另一个学生李斯不服:“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四代君王在军事斗争中都硕果累累,其军事实力是天下最强大的,在诸侯国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并没有推行仁义之道,无非是根据实际情况,怎么方便,怎么合适,就怎么来罢了。”

荀子对李斯说:“你说错了!你所说的方便,其实是不方便,我所说的仁义才是最大的方便。仁义之道就是修明政治,政治清明,百姓就把君主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喜欢,不惜为了君主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对军队来说,将领带兵打仗是具体的细枝末节了,关键还在君主。

秦国四世战果累累,但是还是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天下诸侯联合起来倾轧它,因为他们没有遵循用兵的根本纲领,所以他们的军队只能是濒临灭亡之国的军队。

鸣条之战,夏桀大败,主力尽失,他率领残兵败将一路向东逃窜,商汤伊尹一路追逐东进;周武王率数万精兵讨伐商纣,某个甲子日的早晨,牧野之战爆发,商军有数十万之众,但却纷纷倒戈,商纣王逃离战场,自焚而死。

商汤战胜夏桀,武王灭亡商纣,难道是发生在鸣条之战和牧野之战的那个时刻吗?不!是因为商汤周武在大战之前一直修明政治,他们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你小子现在舍本逐末,这也正是当下天下大乱的原因。

礼义,是君子自律和明辨是非的最高准则,是国家强大稳固的根本,是在诸侯中建立国威的大道,是成就功名的要领,诸侯王公以礼治国则王天下,不以礼治国则社稷陨落。

不能依赖精良的军事装备去战胜敌人,高大的城墙、深挖的护城河不足以成为坚固的防守,凭借政令严苛、刑罚繁多不足以立威。遵循礼义之道才能成功,不遵循礼义之道必然失败。

楚国人用鲨鱼皮、犀兕皮做成铠甲坚硬得像金属、石头一样;宛地出产的名剑和铁矛,其杀伤力就像黄蜂蜂和蝎子的毒刺一样;士兵行动轻快敏捷,快速突进就像暴风一样;但是兵败垂沙,大将唐蔑阵亡;庄蹻起兵造反,楚国四分五裂。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吗?这是因为他们不以礼义之道统治国家啊!

楚国以汝水、颍水作为天险,以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以邓地的山林作为屏障,建筑方城来把自己保护起来,但是秦军一到,鄢、郢就被攻破了,摧枯拉朽一般,这难道是因为楚国没有坚固的要塞和天然险阻吗?这是因为他们不以礼义之道统治国家啊!

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箕子,设置炮烙之刑,肆无忌惮地杀人,臣下心惊胆战,没有人能保证寿终正寝,但是周朝的军队一到,商纣王的命令就贯彻不下去了,百姓就不服从他的役使了。这难道是因为政令不严苛、刑罚不够繁多吗?这是因为他们不以礼义之道统治国家啊!

古代的武器不过戈矛弓矢而已,然而王师一到,还没亮出兵器,敌国就屈服了;不用建造城郭,不用深挖护城河,不设立坚固的要塞,不施展机谋伪诈。然而国家泰然稳固不畏外敌入侵,没有其他特别的原因,彰显礼义之道,依据名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根据天时驱使百姓,真诚地爱护他们,下面响应上面的号令就像影子和回响应声一样,有不遵从命令的,再用刑罚处置。

只要引用刑罚处置一个人,全天下就都臣服了,犯罪的人知道时自己的罪责,不会对君主不满。因此刑罚用得很少而威信流于四方,没有其他特别的原因,遵循礼义之道罢了。

尧帝治理天下,只杀了一个人,被刑罚处置的也只有两人,但是天下太平。所以,古书上说:“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权势至高无上,却不发威;制定了刑罚制度,却不需要运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