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之后,在台湾制造企业英业达工作了几年,主要职责是PM。那时候根本不懂生产制造的东西,都是跟着老员工学习。这个企业中的PM听着像项目管理,实际上更类似于生产管理或者就现在我们所学的运营管理。
英业达很早就开始使用企业ERP系统,而且是ERP中的翘楚——SAP,所说一个账号一年要一百万。光背诵SAP的各种代码就是个头大的事情。做英业达PM的头等大事就是做forecast, 收集全世界各地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测算,配置合理的零配件库存及生产线规划。英业达的合规供应商都要求纳入到SAP的管理系统中来,所以对于forecast之后的原材料订单,都能通过一个系统与上下游厂商达成同步。20年前已经有这样的效率,真的是很惊人。
那个时候只会操作,个中道理根本就不懂,没有从更高纬度去审视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运管管理的学习,现在了解到,优化生产流程、优化库存管理、优化物流配送等等都是出于成本的考量,做得好,就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做得不好,便是成本开销增加,挤压利润空间,造成生产效率降低。像英业达这样的制造企业应该并不是第一家开始进行运营管理优化的实体。头些日子读的书,Alfred Sloan先生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在上个世纪十三十年代,他们就已经开始思索并实践运管管理方面的改进与模式,通过改善生产预测体系,通用零部件的生产与使用,加强财务的预测功能开发等等各种措施,提升了生产效率,给股东每年都以丰沛的回报。即使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也照样能给股东回报并为自己的发展和扩张留下充足的现金资产。
运营管理的核心手段是统计学,终极目标是优化与预测——根据我现在的学习边界——我能理解到的就是这个地步。也正是因为核心手段的问题,对我带来不小的挑战,因为既然有统计学,那么便要涉及一定的概率学与高等数学。上学期,MBA课程中的统计学概论我已经学得云里雾里,更不用说在统计学基础上的运营管理。有机会还是要实习一下高数,不求精通,至少要了解一些理论与原理,计算倒是罢了,现在工具那么多,连EXCEL都能做回归分析,所以了解即可。
运营管理做得好的企业,效率才可能提升,在碰到危机的时候也才可能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相比那些粗放型的,完全没有在运管上下功夫的企业,一旦经济萧条,或者黑天鹅发生,最有可能轰然倒下。我们医疗行业也是这样,虽说是服务业,但在运营管理上,同样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头些日子,老师分享的案例有关于一个连锁医药公司的降库存项目,还有医院的改进服务质量项目,都是属于运营管理领域的最佳实践,委实应该好好学习与研究。
运营管理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即便还没有走向成熟期,如果及早能建立运营管理的理念与模式,那对于企业来讲也是巨大的价值,对于VC和PE,良好的运营不也是他们看中的指标之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