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爱因斯坦在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提出,光波并不是连续的,它是由一个个离散的光量子构成,只有当一个个光量子的能量超过从金属中激发出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时,电子才会被激发出来,否则,再多的光量子照射上去都是徒劳的。
爱因斯坦所说的光量子后来被定义为光子,他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自牛顿和惠更斯以来对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议。牛顿的粒子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各有道理,却又相互矛盾。因此大家争议了250年,也没人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爱因斯坦用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给这个长达250年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除了光电效应,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看到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非连续性来解释了。此后,不连续的量子特性,逐渐成为了物理学界对微观世界的共识。1924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创造了“量子力学”一词。1925年,海森堡、薛定谔等人建立起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
到此为止,物理学大厦看似在承认了不连续性的基础上解决了危机。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危机又出现了。1927年,海森堡在测量粒子动量和位置的时候发现,这两个物理量,如果其中一个的测量误差变小,另一个则要变大,总之测量误差的乘积会永远大于或等于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测不准原理。
我们过去认为,你测量不准要么是本事不够、手段不行,要么是仪器的误差。但是测不准原理讲的还真不是这么一回事,这种不精确不来自于我们自身,也不来自于测量,而是说明了我们世界本来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准确到一定的精度,就到此为止了。测不准原理其实还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宇宙是不连续的,无论是时间、长度、物质能量,都存在最小的单位。
对于这个和我们的本能想象相矛盾的现象,当时的物理学界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玻尔和海森堡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上帝在创造宇宙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当你观测一个粒子的时候,就以粒子的形式存在,不观测时就以波的形式存在。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因为物质的存在与否居然取决于人们是否观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