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在《过秦论》中如是说。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始皇帝驾崩前,还有一个诸侯国没被灭,这就是卫国。
周朝八百年,而卫国立国907年,传41君。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真正被扫进历史故堆之中。
“卫地自古多君子”。虽是小国,却出过不少的人才,子贡、子路、商鞅、李悝、吴起、吕不韦、荆轲等都是卫国人。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有10年是待在卫国。
公元前770年,继位后的第二年,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阳。在护卫的诸侯中,就有卫国的国君——卫武侯,当时还是侯爵。因护卫有功才被提升为公爵,卫武侯成为卫武公。
历史记载武公活了94岁,在位55年。从他的谥号“武”就能明白他是有为之君。在位期间治国有方,国力上升,“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史记》)卫国在诸侯国中享有较高的名望。
卫武公死于公元前735年,他的儿子卫扬继位,即卫庄公。
纵观历史,大有为的君主的儿子往往会比较软弱。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盈、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标等概莫如是。
不幸,卫武公的儿子也属于这个类型。
《古文观止》的第三篇文章“石碏谏宠州吁”就是发生在庄公身上。
1
先看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交代了卫庄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完,一个叫州吁。
具体来看。庄公娶了齐国公主齐姜,嫁过来就称为庄姜了。长得很漂亮,但一直没有儿子。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生的孩子夭折了。跟陈国妹妹陪嫁来的妹妹为庄公生下了子完,也就是未来的卫桓公。庄姜把子完作为自己的儿子。
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子完不是嫡出,但等同于嫡出,因为庄姜认他为自己的儿子;第二,“子以母贵”,子完背靠齐国和陈国,有强大的靠山。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接着,庄公的第二个儿子出场了。嬖人,指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指宠妾。也就是说州吁是庶出。
“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庄公十分宠爱州吁,看到他喜欢军事也不禁止。皇后庄姜很讨厌州吁。
这里有个逻辑bug,为什么要“好兵”就不行了?而庄公“弗禁”又不对了?庄姜“恶之”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文章太简练了,导致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而这篇文章能进《古文观止》流传几百年,自然有它独到之处。
因为这个逻辑的断裂在后文中给出了答案。
2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核心内容,讲述了石碏如何劝谏卫庄公。读来可谓精彩!
先一步一步来分解,稍后再综合分析。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像辩论赛一般,把观点亮出来、把标准立起来。爱自家孩子,就要用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
那什么是“邪路”?“骄奢淫佚,所自邪也。”走向邪路的表现就是“骄奢淫逸”。
为什么会走上邪路?“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宠爱和赏赐给的太多了,就容易导致“骄奢淫逸”。
综上,可得结论:爱是约束,而不是纵容。
翻译成听得懂的话就是:庄公你对州吁的宠爱不是约束,而是纵容,会让他走上邪路,变得骄奢淫逸。
3
石碏接着提出了新的论点:“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如果你想让州吁成为太子,将来接班,那就赶紧定下来。如果不是,那你这样宠爱他,将(给国家)带来祸患。
这句话有个视角的转换:前面是站在普通家庭而言的,而这里是站在国家的层面来说的。因为庄公和儿子们的关系好坏,影响的不是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国家。
脑补画面:庄公心想,我爱我的儿子,我想让他幸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过完一生,怎么就带来祸患了。(庄公没有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石碏分几个层次论证什么叫“阶之为祸。”
第一个层次:“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顶真手法,说话就有气势。把这句话的主语定为“州吁”,就容易理解了。
翻译过来就是:州吁受宠爱就会骄傲,骄傲了就不能受压制,受了压制就会有怨恨,有了怨恨就会为非作歹。
是不是非常有道理!
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个受到过分宠爱的人容易产生“全能自恋”,即我是全能的,世界是因为我而存在、为我服务的。“路怒症”本质上就是“全能自恋”:外界没有按照我的意志行事。每个人在婴儿时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只是有的人正确认识世界的存在,跳到更高的思维层次;而有的人一辈子都跳脱不出来,也就是“巨婴”。
第二个层次:“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即所谓“六逆”。
这里的“贱妨”“少陵”“远间”“新间”“小加”“淫破”都指州吁,因为他是庶出。简单说就是,庄公宠爱州吁,对子完不利。
既然这些都不对,那应该怎样?应该要“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即所谓“六顺”。
庄公“去顺效逆”,放纵自己的儿子,让他走上邪路,变得骄奢淫逸,让他变得自我、自私,胆大妄为。当然会给国家带来祸患。
石碏没有具体指明“祸患”是什么,但话里话外无不指向与子完争夺君位。
4
读到这里,前面的三个问题就有了答案。
一个“全能自恋”的人,自然会追求更大的权力。因为更大的“权力”才能带来更大的“自恋”,更加有效地控制世界,让它按照自己的意志转动。那他“好兵”就不是件好事了。因为这是州吁手上的“宝剑”啊。
姜氏“恶之”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州吁的“宝剑”,就是悬在子完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啊。
“公弗许”怎么不对了?作为一个封国的国君,应该懂政治,要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问题。而在宠爱州吁的这个事情上,他只是站在普通家庭的角度思考的。他看不到这样的“私事”带来的政治影响。
周幽王宠幸褒姒导致西周灭亡才不过50年,卫庄公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石碏看懂了一切,劝说卫庄公的这番言辞可谓在情在理、条理分明、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但是,“弗听。”你说的都对,我不听。
5
不幸,石碏说中了。
多年后,州吁弑君篡位,杀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弑君者。
然后州吁被陈桓公杀死。
陈桓公为什么杀州吁?
回到故事的最开始,卫桓公子完是谁的儿子?